昆明市东川区:秸秆多元利用打造绿色循环农业

2024年以来,昆明市东川区紧扣山地与干热河谷农业特色,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构建“秸秆利用-畜(禽)养殖-粮(经)种植”绿色循环农业路径,带动秸秆就近转化约3.9万吨,利用率超90%,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东川区依托干热河谷温差大、光热充足的自然优势,通过粮食作物轮作、种养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玉米、大蒜、七彩花生等20余万亩种植规模,年产生秸秆约3.9万吨;同步发展畜牧产业,现有牛3万余头、羊20余万只、鸡鹅等家禽300余万羽。针对秸秆运输加工成本高、传统利用效率低、养殖饲料需求大等痛点,区农业农村局以项目为牵引,推动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形成多重亮点。

科技赋能攻克技术瓶颈

东川区通过因村施策项目补助,支持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新建青贮窖7000余立方米,储草棚1700余平方米;购买秸秆加工新型机械120多台套,通过农机新技术推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阿旺镇岩头村兴良云上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建成青贮窖、储草棚,实现秸秆种、收、运、碎、贮全程机械化,成为国家科技特派团王宝维团队粗饲料发酵利用示范基地、云南省宋建领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及重大科技专项转化试验基地。技术应用后,精饲料使用量降低近50%,山羊抗病力、生长速度及肉质显著提升,目前养殖规模达1060头,年消纳秸秆800吨。端富农业配齐秸秆加工设备,攻克秸秆加工菌包蒸包、发酵等技术难关,年产食用菌包10万个,秸秆基料化利用达400余吨。

产业联农激发增收活力

为提高农户秸秆利用积极性,东川区创新“项目+合作社+农户”“项目+种植户”等模式,推动秸秆利用到户到田,联农带农增收。

在红土镇新田村,种植养殖大户李兴万建设青贮窖和储草棚,发展百亩玉米及牧草种植,养殖牛羊近百头,年利用玉米、花生等秸秆700余吨,带动农户土地流转及务工增收。

针对购置新型秸秆揉丝机的120户种植养殖户,每户补贴2600元,带动海科村肉牛存栏达1450头、玉米及饲草种植9400余亩,年消纳秸秆9000余吨,助力300余户群众增收;同时推动乌龙镇坪子村形成牛羊猪3000余头养殖规模、玉米及饲草3000余亩种植规模,年利用秸秆6000余吨。

循环利用形成闭环效应

通过项目实施,东川区构建起多元化秸秆循环利用体系,打通多条绿色路径。

集义街道龙洞村建成水稻秸秆全株还田示范基地240亩,带动秸秆还田1500亩实现利用900余吨,实现粮经作物亩产量提升5%以上。

碧谷街道大寨亿元大蒜产业村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发挥保水、保墒、保温、限草、防虫等综合效益,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端富农业食用菌包使用后经粉碎处理,转化为周边农户种植有机肥,形成“秸秆-菌包-有机肥”利用闭环。在中央科技特派团帮扶下,东川区建设多个畜禽粪便发酵示范点,生产农家有机肥提升地力,助力立体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通过秸秆综合循环利用,东川区有力推动牛羊、生猪、家禽及大蒜等4个亿元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立体农业背景下的秸秆高效利用路径。

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彦表示:“东川区山地可开发面积广,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放大项目效应,深化‘秸-畜(禽)-粮(经)’循环农业模式,助力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侯杰、王自红、郭林)来源 : 中国网
  • 市场最新价格
  • 市场大户

包永

主营:代购代销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

陈国安

主营:蔬菜

祝双良

主营:各种壶装油、散装油系列

邓克明

主营:淡水鱼

水果大户邱新华

主营: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克拉玛依(大农业)红堤葡萄、伊犁河谷特产蟠桃、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