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太湖之畔,第七届世界罗氏沼虾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启幕。13个国家近300名专家齐聚江南水乡,共探种质创新与绿色养殖的未来。作为全球罗氏沼虾养殖第一大国,中国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70万亩,贡献了全球50%以上的产量,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而浙江省正是这场产业变革的“风暴眼”——这里诞生了国内首个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库,制种后带动虾苗年繁育量超200亿尾,推动全国沼虾良种覆盖率超70%。目前,浙江省正以“中国芯”“共生经”“共富路”撬动罗氏沼虾价值裂变,挺进百亿蓝海。
一尾沼虾如何从实验室游向全球餐桌?且在“风暴眼”看浙江实践。
一尾虾苗的“中国芯”——
育种革命重塑产业根基
沼虾是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一种大型热带淡水虾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鲜美等特点,经济价值很高。
1976年,中国大陆首次从日本引进罗氏沼虾。2010年中国首个通过国审罗氏沼虾品种——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问世。2015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构建了全程无疫化种虾养殖技术体系,通过“种虾+技术+品牌”的“三合一”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进行示范推广,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局面。2022年,迭代升级的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又通过国审,同时,基于“DMRT基因RNAi技术”创制的全雄苗种进入规模化生产。
这当中,湖州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种质库无疑是浙江省育种实践最耀眼的明珠。走进该中心,科技人员轻触屏幕调出一组对比数据:普通虾苗需120天长到25克,“南太湖3号”仅需110天。“这是我们破解‘卡脖子’的关键——全雄苗种雄性率达97%,商品虾健康壮硕、规格整齐,解决了商品虾规格不均的难题。”玻璃幕墙后的育苗池里,微小的虾苗如星河闪烁。
虾苗背后,是“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如今,种质库保存着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外种质资源10余类,和科研团队耗时20年构建的核心家系282个,各类种质资源的体长、体重、雌雄、遗传多样性等数据采集保持量达到100万条,育种原始记录超过200册。在恒温保种车间里,1.5万尾核心亲本按照不同种质资源分类养护,每个培育单元均配备了独立的水质调节系统,确保水温、溶氧等都能精准控制。
浙江虽非罗氏沼虾养殖大省,却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强省。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外,省内产学研力量协同攻关:湖州师范学院聚焦性腺发育生物学机制研究;湘湖实验室(浙江省农业领域省级实验室)则成功研发出高密度罗氏沼虾育种分型芯片,并据此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持续的育种长跑,让中国实现了从“引进来”到“领跑者”的跃迁。仅湖州一地,就集聚了1家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罗氏沼虾良种场、40家规模化繁育基地,拥有2家种业阵型企业和1个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带动年产罗氏沼虾虾苗近200亿尾,占全国苗种产量七成以上。“我们无比自豪,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罗氏沼虾创新高地和孵化基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良伟如是说。
一方水田的“共生经”——
绿色模式激活生态红利
一场育种革命,让浙江省从“鱼米之乡”迈向“种业硅谷”,也为其生态养殖铺就了科技底色。湖州鑫林农业的数字化监控中心的电子大屏上跳动着稻田的“生态脉搏”:水温28℃、溶氧量5.6mg/L、亚硝酸盐0.01mg/L。
“这里每滴水都带着‘生态身份证’,联合国把全球唯一生态文明示范区放在湖州,罗氏沼虾就是最佳代言人!”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海明轻点屏幕,画面切至尾水处理区:浑浊的养殖废水经三级净化后清澈如泉,汩汩回流稻田。
生态养殖是全球水产发展的主流方向。湖州创新推广“河蟹+罗氏沼虾”生态套养、“稻+罗氏沼虾”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每亩塘放养罗氏沼虾30公斤,规格每公斤50尾左右,个头不能太小,虾太小会被蟹钳压制。”在长兴县洪桥镇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的塘边,理事长钱金元捞起一网兜螃蟹和罗氏沼虾开讲,“单养河蟹亩产值6000元,套养后多物种在同一环境中共生互补,充分利用饲料,虾和蟹的成活率也提升了不少,每亩增收3000元,高产塘口破万元。”
如今,这一模式已辐射全国,成为“以水养水、以渔调水”的绿色致富样本。杭州市萧山区本来盛产南美白对虾,看到了罗氏沼虾的市场行情后,这两年不断有虾农尝试换“赛道”。养殖户陈国荣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不断监测水质、改良饲料配比,可谓吃到了转型的红利,下一步准备将罗氏沼虾养殖规模从10亩扩大到100亩。
“我们今年预计养殖面积会到2万亩左右,为应对快速转型,延长产业链,开展了如日吞吐量20万斤的罗氏沼虾交易市场和日加工量10万斤的罗氏沼虾加工线建设。”萧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以来,产自浙江的虾苗陆续向甘肃白银、山西运城、新疆伊犁等地捐赠,并在当地建立推广示范点。“很多人想不到西部地区也能养沼虾,我们研究发现,不仅能养,还能缓解土地盐碱化的问题,亩均产值1万元左右。”张海琪相告,目前,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苗种已经覆盖了全国27个省份,西部养殖面积正在持续扩大,预计今年全国罗氏沼虾养殖产量比去年增长5%~10%。
一条产业链的“共富路”——
三产融合撬动价值裂变
绿色养殖模式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激活了生态红利,更催生出一条高附加值产业链。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罗氏沼虾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半径”得以扩大,调理虾仁、即食虾制品等精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在杭州伟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流水线上的罗氏沼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变身”。清晨捕捞的鲜虾通过冷藏活水车送达后,首先进入10℃的预冷车间,机械臂精准分拣出规格50克以上的大虾,这些“虾中精品”将成为熟醉虾的原料。
去头工序由视觉识别机器人完成,误差不超过2毫米;剥壳环节的真空吸膜装置,能在0.5秒内完整剥离虾壳,保留最鲜嫩的虾仁;液氮冷冻锁鲜技术,通过-196℃超低温快速冷冻海鲜,能有效保持其口感、营养和鲜度。该厂负责人曹何琴举起脉冲真空包装的虾仁,透过包装可见饱满的虾青素:“深加工让活虾由每斤28元涨到65元,利润翻番!”
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在于主产品的增值,更在于副产品的全效利用。浙江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开启了虾头虾壳高值化之旅:高效提取分析有效活性物质,如虾青素及虾油,从而实现罗氏沼虾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发展罗氏沼虾加工业,支持企业新(改、扩)建罗氏沼虾初加工、精加工等专用生产线,提升罗氏沼虾精深加工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开发熟冻虾、熟醉虾、虾仁、生物肽、虾油、甲壳素等新产品。
从实验室到预制菜工厂,罗氏沼虾游出一条产业链。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已培育罗氏沼虾繁育、养殖、加工等市场主体200家,辐射带动从业人口近5万人,为企业、百姓增加收益逾10亿元。今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罗氏沼虾全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年生产优质罗氏沼虾苗种300亿尾,优质苗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届时,养殖产量达4万吨,加工量突破1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