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广西
临近秋收,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的稻田连绵成片,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这里,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广西新禾米业有限公司种植示范基地。(宁金阳 摄)
“我们每年在早稻和晚稻季分别试种十几个品种,筛选出三到四个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在广西新禾米业有限公司的种植示范基地,办公室主任杨慧玲对照着试验记录,介绍水稻的育种选种工作。该公司为农户统一供种,提供科学指导,实现水稻年亩增产约400斤,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稻谷,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科学选种、正确用种其实是从源头上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杨慧玲说。
田埂边,63岁的欧全开俯身拨开稻叶,仔细查看稻穗生长和田间水位情况。作为新禾米业的稻田管理人员,他负责监管200亩土地。“过去种地全靠人力,一天也顾不上几亩地。现在全程机械化操作,效率翻了好几倍!”欧全开说,机械化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效率低、看天晒谷等难题,更推动了粮食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优质稻谷在经过烘干后,随即转入储粮阶段。宾阳县粮油储备中心库,这座现代化粮库总仓容6.2万吨,截至今年9月10日,政策性粮食总库存达5.22万吨。
宾阳县粮油储备中心库智能化管理系统。(宁金阳 摄)
走进中心库的智能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粮库的运行数据。这套智能化管理系统可对粮库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从车辆出入、粮温变化到虫情监测,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并实时预警,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中心库智能化管理系统负责人吴明骏说:“今年9月入库期间,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数据的录入错误,确保了入库数据的准确性。”这套系统不但减轻了人工巡检负担,还让粮食安全管理完成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型升级。
目前,宾阳县粮油储备中心库主要采用“低温+充氮”储粮技术,每个粮仓配备2台专用空调,通过低温保存和调节氮气浓度,严格控制稻谷水分,有效抑制虫害发生。储粮技术的应用升级,让储粮损耗由2%降至1%以下,实现了绿色、安全储粮。
宾阳县粮油储备中心库粮仓。(宁金阳 摄)
“为保障广西粮食安全,全区大力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应用智能充氮气调、低温准等储粮技术,与‘十四五’初期相比,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仓容综合增长44.5%。”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法规体改处副处长张晋邦说。
据统计,全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完好仓容从2020年的523万吨增长至2025年的548万吨,同时建成覆盖392个库点的粮食监管信息平台,完成对政策性储备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形成“科技管粮”新格局。
立足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宾阳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全链条提质增效;以智能管理为手段,构建全域监管网络;以绿色储粮为保障,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这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为守住管好"八桂粮仓"提供了可复制的宾阳经验,让更多优质粮食安全高效地走进千家万户。(宁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