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5月9日电(蒋颖、黄洪) 无土种瓜果,手机能种菜;稻虾轮作上,人田两不闲;果蔬满田园,规模增效益……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地处北回归线,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近年来,兴宾区依托资源优势,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以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已投产项目效益逐渐显现,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设施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兴宾区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在兴宾区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数十个“科技感”十足的蔬菜大棚里,一排排青瓜藤蔓生长在无土培育盆中。
“系统识别就能自动施肥,动动手指就能种菜。”中科院博士黄锡强拿出手机,展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农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操作,田地里布设的传感器智能监控着农作物的育种、栽培、生长等全流程。
据悉,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项目总投资2亿元,依托中科院、桂林理工大学等技术支撑,建立了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工作站。项目实现全年无间断交叉轮作生产,每年可生产优质农产品1800万公斤,产值超9000万元,为当地农民和村集体带来收入1000万元以上,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陶邓镇鳗鱼工厂化养殖基地
此外,陶邓镇鳗鱼工厂化养殖基地也展现出兴宾区设施农业的成果。养殖大棚内,市场价不菲的鳗鱼在水中自由游弋。基地项目经理吴坤介绍,该基地涵盖鳗苗培育、成品鳗鱼养殖等多个环节,主要销往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每吨鳗鱼价格高达6万至7万元。未来,该基地还计划建设鳗鱼深加工基地和蔬菜基地,实现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目前,兴宾区已创建102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其中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5个国家级荣誉,以及8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兴宾区委副书记、区长蓝海鹏介绍,2023年兴宾区设施农业产值达到38.73亿元。通过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和技术创新,该区农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为地方经济繁荣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循环农业 “一田多业”助农增收
农户正在捕捞小龙虾
“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虾得鱼”在兴宾区稻渔综合种养万亩核心示范区,农户从稻田里拉起地笼,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顺势滚进篮筐,收购商与工人们一起将小龙虾入筐、挑选、称重,销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兴宾区是广西粮食生产大县,2023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57.64万亩。凭借北回归线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富含硒的土地,兴宾区在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推广“稻虾轮作”和“稻虾混养”模式,实现“一田多业”和“一地多用”,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虾与稻共生共长,水稻秸秆腐殖质可被小龙虾养殖直接利用,剩余的有机质直接还田。小龙虾产生的粪便增加稻田肥力,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大鹏介绍,“在秋冬季养殖小龙虾,还可实现错季节和反季节上市,可提高经济效益。”
马铃薯种植基地喜迎丰收,农户正忙着采挖、分拣
此外,兴宾区还积极推动冬季闲置农田种植冬小麦、马铃薯、秋冬菜、油菜等,使“冬闲田”变成“增收田”,据统计,2023年末,兴宾区开展冬种作物面积约36000亩。
引育人才 “新农人”激活新乡村
春季的辣椒田绿意盎然,小小辣椒缀满枝头。兴宾区良江镇龙安村的辣椒种植基地负责人张照也在田地里忙碌,他和村民将采摘下来的辣椒进行打包,准备装车。
张照在龙安村植基地查看辣椒长势
近年来,张照在村里发展起订单农业,将家家户户的辣椒集中起来,统一销售到湖南、广州等地,确保销售和价格有保障。如今,龙安村辣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带动全村90%的村民参与。在“产销一条龙”的订单农业格局下,最佳收益时亩产值可达上万元。
新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锡强正在介绍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以前种地靠天气,现在种地靠科技。现如今,网络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目前基地技术人员通过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及时调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黄锡强说到。
黄锡强是兴宾区凤凰镇人,2008年他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现在是新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得益于科技加持,新三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按照自动化、规模化、工业化的无公害种植模式,将传统一年一茬的水果青瓜和番茄种植提高到一年三茬,年产量和经济收益大幅提高。同时,项目还吸纳周边群众就业,联农带农效益明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兴宾区深入实施“万才返乡 振兴家乡”行动计划,用好用活返乡人才资源。返乡人才通过领办村级企业、领创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随着有专业技术、有拼劲、懂市场的人才返乡创业,一批批“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为兴宾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