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瞭望》文章:高层密集部署食品安全
李克强表示,要坚决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对违法行为给予最大震慑,使其不敢以身试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冉燃
就在瘦肉精、“爆炸瓜”令公众神经再紧之时,一场食品安全的保“胃”战高调拉开帷幕。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表示,要坚决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对违法行为给予最大震慑,使其不敢以身试法”。
李克强是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下称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此番讲话的。
本刊记者获悉,该研讨班5月5日开班,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参加研讨班的92位学员,包括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分管负责人,省、区、市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部门领导等。授课教师亦是阵容“豪华”,囊括了相关领域的多位领导和重量级学者。
研讨班开班15天前的4月21日,李克强已经在全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决整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以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从4月下旬到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举办研讨班,显示出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研讨班学员、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说。
在高层密集筹划部署后,中国食品安全能否迎来乱象肃清的朗朗乾坤?
总体稳定向好
与公众焦虑“还有什么敢吃的”不同,研讨班多位授课领导、专家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称食安办)有关领导在讲课时说:“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食品安全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肯定这一成绩。”
据介绍,2009年以来,从部署开展“两年整顿”到出台食品安全法,再到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从总体上控制了食品产业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保障了各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稳定。
而对农产品质量——这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农业部有关领导在授课时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呈现不断向好的趋势”。
据其介绍,2010年,中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总体达到96%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此外,2009年以来,经有关食品安全整治活动,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奶站整治为例,截至去年底,全国奶站数量由清理整顿前的20393个减少到13503个,全国生鲜乳收购站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比清理整顿前提高了36%;近两年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为100%,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前述食安办领导说,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对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我国国民人均期望寿命值越来越高,已经超过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地区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在相当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我国食品保障和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想象,如果食品安全状况很差、大范围食源性疾病多发频发,这一成就很难获得。
问题仍然不少
即便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中国食品安全仍显基础薄弱,特别是一些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重大事故的发生,令公众对食品安全不够信任。
前述食安办领导表示:“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而是说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后,特别是在基本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群众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更高的要求。”
在他看来,违法违规使用添加物是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矛盾,是食品安全恶性事故常发、多发的领域。
他解释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工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流通领域越来越宽,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就容易形成跨地区、跨群体的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大多与此有关。
这位领导指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主要是监管和深层次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监管方面着眼,监管体制还不完善,监管能力比较薄弱,打击惩处和责任追究不到位,食品安全工作还缺乏社会合力。
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主要是产业素质总体偏低,增长方式落后,小、散、乱问题突出;此外,投入严重不足,与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企业管理能力偏弱,安全基础不牢。
中国内地的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种植、养殖环节也是小、散问题突出。全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约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
以生猪养殖为例横向比较,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中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96.6%,中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仅占全国的31.5%;美国4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中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食安办领导说。
前述农业部有关领导亦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之所以难,难就难在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比,我们面对的经营主体面广量大、小而分散。他断言:“不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而在中国食品消费总量和种类都迅速增长的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风险监测、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以及企业投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薄弱环节。
研讨班学员、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说,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自2009年开始,全市食品抽检达到每年每千人4批次,每年投入检验经费3000余万元,目前食品检验检测数量和覆盖面基本接近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此外,各监管部门还进行快速检验100多万批次,进行大面积筛查。
宁波的“大手笔”令一些研讨班学员很是羡慕。有研讨班学员在发言时,直陈当地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监管部门“缺人、缺钱、缺设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领导在讲课中说,目前全国72个地级区域、1305个县级区域未设立食品生产监管机构,全国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5982人,与其监管的食品生产者的数量相比,平均每人监管51个生产者。
他以乳制品为例说,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仅风险监测就需经费10亿元,落实生鲜乳、原料乳粉批次15%抽检需经费6亿元,落实出厂产品每周抽检需经费93亿元。2010年,质检总局拖欠检验机构经费1.2亿元,地方质监部门检验经费缺口20亿元以上。
前述农业部有关领导以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为例说,一次快速检测一头生猪尿样需15~20元,仪器确证检测一份样本需500~1000元,基层要开展从养殖到收购、贩运和屠宰各环节检测,现有经费明显不足。
他分析说,长期以来,农业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基本是围绕增产而建立的,质量安全工作相对滞后。即以科学研究来看,我国对增产技术的研究比较领先,对质量安全的技术研究较少。“通俗地说,高效、低毒的农药没发明出来,即便发明出来了价格也很贵,政府又没有相应补贴,农民怎么用得上?”
另从思想认识看,一方面,部分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不强;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
下一步
本刊记者获悉,下阶段食品安全工作将围绕高层部署的5大重点内容展开。
其一,集中治理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食品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于防范系统性、整体性的安全风险,在不放松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重点问题,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让群众看到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增强消费信心。
其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要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尽快解决监管工作中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等问题。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抓紧研究组建全国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要鼓励和支持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其三,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要在强化企业法律责任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同时,提高食品行业及从业人员守法经营意识,健全食品行业自律约束机制,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企业的社会监督。通过各方努力,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公正执法的良性运行机制。
其四,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仅要注重事后处理、亡羊补牢,而且要关口前移、未雨绸缪,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要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行和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品牌培育的产品认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其五,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社会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增强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倡导健康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公布机制,增加透明度,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