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 李才林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并召开座谈会,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山东考察,寄语山东“要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全力做好‘三农’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并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
5年来,省农科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引领计划为总抓手,紧抓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8项;通过国家或省级审(鉴)定新品种180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81项,取得植物新品种权98个;实现院士零的突破,国家级成果奖励、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实验室和实验站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省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数量居全省农科教单位首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写进丰收里
12月30日,天气晴冷。正值元旦假期,一年即将收尾,可省农科院的试验基地里,还不时有人到田间仔细查看。农业要看天管理,经验再丰富的农业专家,也不能离开土地。现在,山东小麦已进入越冬期,可小麦专家们却闲不着,为了给生产实践最及时的指导、建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岗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不仅时常查看济南试验基地的小麦苗情、土壤墒情,还随时关注着省内各地的天气变化、田间情况。
为什么要搞科研,为谁搞科研?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说:“省农科院就是要以全省农民为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懂两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写进丰收里。”5年来,省农科院有27个品种和38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以王法宏为代表的省农科院专家们,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农村进行科技服务和指导,每年组织培训农民超过1万名。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济麦22”是省农科院育成的明星小麦品种,今年夏收面积达到1688万亩,连续9年蝉联全国秋播第一大小麦品种,全国累计推广种植达2.7亿亩。令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小麦专家赵振东自豪的不仅仅是“济麦22”,近年来,以优质强筋、抗旱节水为育种目标持续攻关,省农科院又先后育成5个优质小麦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