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草莓,长成百亿产业“致富果”。在合肥长丰,草莓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品牌价值“双破百亿”。
2月9日,第二十二届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开幕,草莓撞上音乐,谱写一曲草莓产业农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草莓遇音乐上演诗意交响
2月9日,第二十二届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长丰县体育馆举办。
不同于往年的静态展示,这一次鲜甜的草莓撞上潮流乐符,开幕式现场邀请腾格尔、水木年华等明星现场献唱,演奏田园的诗意交响。
长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峰介绍,“这一次我们采取草莓加音乐、草莓加运动、草莓加推荐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让我们的草莓品牌进一步出圈,更加‘吸睛’。”
统筹全县,长丰大力培育艳九天、蝶恋花、田峰、莓香苑等一批精品草莓采摘园,串点成线打造精品草莓休闲采摘游线路,积极开发草莓文创产品。
开幕式现场,长丰还发布了草莓小镇之旅、东线草莓之旅、西线草莓之旅三条精品采摘线路。
“今年春节期间,长丰草莓采摘非常火爆,游客达50万人次。”李峰说。下一步,长丰还将继续举办“2025草莓采摘亲子游·全民健身欢乐跑”等系列文旅活动,推出“休闲采摘到长丰”精品示范园,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
“长丰草莓是长丰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今年我们还会走出长丰、走出合肥,持续扩大长丰草莓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李峰说。
以品质立身擦亮金字招牌
1970年,几棵草莓苗在农户的无心之举下扎根长丰,缔结下草莓和长丰县的奇妙缘分。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长丰的水土为草莓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
上世纪80年代初,草莓正式作为经济作物,被当地农业部门主动引种,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几年间,草莓种植面积就已经突破2600亩。
草莓的销售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农户种植的热情。2000年,长丰草莓种植面积已经高达2万亩。草莓产量喜人,销路愁人,农民丰收却难增富。
“宣传长丰草莓,树立长丰形象”,秉持这样的指导思想,长丰于2001年1月举办首届草莓节活动,吸引来全国客商,一举拓宽了草莓销路。
自首届草莓节活动后,打响“长丰草莓”的品牌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关键。
产品质量是打响品牌的底色。从主导品种“丰香”性状严重退化,到主动引进优质品种“红颜”,再到自主培育“红玉”等草莓新品种,正是坚持不懈地一次次进行品种迭代,长丰草莓的金字招牌得以越擦越亮。
通过数字赋能、科技加持,长丰草莓产业正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围绕草莓产业发展,长丰县建立了多处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研发中心,开发了全国首个数字草莓大数据平台,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持续提高草莓标准化生产水平。
目前,长丰县设施草莓面积21万亩,年产量36万吨,实现了产值、品牌价值“双破百亿”。长丰草莓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十大好吃草莓”等荣誉,2024年,长丰草莓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如今,长丰县已经是“中国草莓之都”,无论是栽培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均处国内领先地位,实现草莓种苗供全国、草莓产品卖全国、草莓人才输全国、草莓品牌誉全国的良好态势。
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新名片
早在2018年,长丰县就以“红颜”草莓为主题,创作了现代庐剧《红颜》,长丰草莓已成为一张农文旅融合的靓丽名片。
发挥草莓产业资源、乡村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长丰县近年来大力推动草莓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联动。这种“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延长了草莓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长丰县的旅游影响力和美誉度。
立足“休闲采摘到长丰”的目标定位,长丰县打造了红莓谷、草莓文化博物馆、草莓守望园等一批特色农文旅项目。其中,投资数十亿打造的3.96平方公里草莓小镇,形成集草莓种植、采摘观光、生态旅游、草莓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融合发展园区。
目前,长丰已创建了市级以上草莓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培育草莓休闲旅游业发展主体50家,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朱汗翔、张正朋、通讯员马莉莉、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