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望荷家庭农场的200余亩藕田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身着防水服的挖藕工人们手持高压水枪,在齐膝深的荷塘游泥中有序作业。强劲的水流冲开层层淤泥,一根根饱满粗壮的莲藕即将浮出水面。工人们熟练地捡拾、清洗、装筐,这些采挖新鲜的莲藕将发车运往合肥及本地农贸市场及商超,走上市民的餐桌。
10月11日,上午9时许,农场主理人许庆贵在合肥菜市忙完交易,便匆匆赶回藕田,指挥现场的采挖工作。
据了解,早在五年前,许庆贵采摘莲藕都是靠双手挖,不仅速度慢而且还伤手损藕。现在采用高压喷水的方式把淤泥冲开,再轻松地摘出莲藕,效率提高了很多。
今年49岁的许庆贵,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言语间透着这位庄稼人的朴实与爽朗。他种藕十几年,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干劲热情高涨,将莲藕产业越做越大。
在和农业打交道之前,他是一名在城市建筑工地上穿梭的钢筋工。谈起返乡种藕时,许庆贵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工地绑扎钢筋,一干就是十年,收入不错。后来家中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我心里就萌生了返乡回家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在家人的支持下,2013年,许庆贵毅然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开启了与莲藕相伴的创业生涯。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刚回来那会儿,我连锄头用都不利索,更别说种藕了。”许庆贵回忆说。创业初期,缺乏技术经验是最大的“拦路虎”。他遇到的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四处拜访种藕能手,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与前行。
最终,他选出了200多亩环境无污染、水源良好、道路畅通的成片水田,规模化种植莲藕的梦想就此扎根。
“藕芽栽到田里,加上专业的管理,两个多月,荷叶就几乎全部布满了水面,可以说莲藕的长势,每天每月的变化都很大。”许庆贵看着快速成长的莲藕,信心满满。
10年来,望荷家庭农场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许庆贵的莲藕种植技术日益精进。
2022年,他的家庭农场通过加强品种改良、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显著提升了莲藕的产量和品质。同年,他开始谋划产业升级,探索发展莲藕深加工项目,开发莲藕粉、藕遇面等产品,以延长产业链,提高莲藕的附加值。
2023年,他在参加安徽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训期间,向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寻求合作。在他们的指导下,许庆贵成功研发出“藕遇面”产品。该产品推向市场后,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望荷家庭农场生产的纯藕粉从众多参展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我们农场年产莲藕200多吨,其中‘藕遇面’和藕粉的年产量已达到20吨,年收入约150万元。同时也解决当地20余名村民就业。”许庆贵说,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带领更多人通过种藕增收,共同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从建筑工地的钢筋丛林,到家乡沃土的藕塘荷海,许庆贵在泥泞中蹚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振兴之路。(文/汪兴 肥东县委宣传部供稿)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