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的知识很有用,今年全村收成都很好!”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马马村党总支书记蒋天寿在砂仁收购点兴奋地说道。通过多次参加“专家送技下乡”的林下砂仁种植技术培训,他熟练掌握了砂仁全周期管理要点,先行先试成功后,带动全村发展砂仁种植1.1万亩、户均增收3万余元。这是屏边县人才助力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屏边县依托218.8万亩林地、68.30%的森林覆盖率和生长有752种药用植物的“绿色家底”,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积极构建“产、学、研、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推动全县中药材种植38.05万亩,产量3.14万吨,可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5.5亿元。
精准引才,大山里长出“专家林”
组建林果药专班,深入种植大户、链上企业开展调研,全面收集产业和企业人才引进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产业所需、人才所向”原则,成功引入专家工作站4个、“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1个,创建“科技创新村”1个,申报专家服务团3个,与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产业加工开发、技能升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
创新推行“林农点单、专家送餐”精准服务模式,联动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请朱有勇、何霞红、何国振等院士和知名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围绕适宜品种选育、标准化技术研发、产品精深加工、病虫害发生率压降等课题开展攻关,科学规划县域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点对点”帮助农户解决困难问题20余个。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出台《屏边县“苗岭振兴”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试行)》《屏边县“苗岭惠才卡”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保障制度,统筹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68套,为长期驻屏的专家人才解决住房难题;为82名专家人才发放涵盖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13项绿色服务的“苗岭惠才卡”,并推荐来屏专家参与省级评优,累计发放补贴奖励40万元,营造安心乐业的人才环境。
悉心育才,土专家搭上“科技车”
紧盯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摸排中药材领域乡土人才,建立251人的“中药材乡土人才库”动态储备管理。制定屏边县拔尖乡土人才认定、培养和管理办法,结合考核评价、群众口碑等情况,认定7名中药材领域拔尖乡土人才,纳入县级“拔尖乡土人才信息库”重点培养,由县级领导干部及相关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服务,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其在中药材领域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围绕县域砂仁、板蓝根、小黄姜“三品三链”产业布局,创新开展“智汇苗岭•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邀请字淑慧、郭志祥等专家,采取“集中授课+互动交流+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模式,常态化开展“送技上山”“送课下乡”等培训。2025年已开展培训25场次,覆盖种植户、技术骨干、基层干部等960余人次,有效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技能。
同时,充分发挥外引专家人才“一专多能”优势,推行“专家导师带徒”制度,在7个乡镇择优选拔30名林下中药材种植能手,与10名柔引专家达成“师带徒”关系,系统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举办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等,为县内外人才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以才兴产,小种子结出致富果
在科技人才的支撑下,屏边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为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为乡村振兴动能,屏边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与合作社、种植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全县8家合作社与企业缔结联盟,通过“订单农业”、建立收购点等方式,支持企业融合式、抱团式发展,加大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中药饮品等健康类产品研发生产,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企业和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目前,屏边县以砂仁GAP基地、板蓝根示范基地、小黄姜连片轮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砂仁20.1万亩、小黄姜4.86万亩、板蓝根0.5万亩,推动砂仁、板蓝根、小黄姜等道地药材形成全产业链。
今年初,屏边县还与云南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砂仁GAP基地建设、良种选育、数字平台建设等核心环节展开深度合作。同时,结合实地调研与企业、农户实际需求,编制《屏边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布局、发展重点及方向,通过建设砂仁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GAP管理体系、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不断做强“一品一链”,推动砂仁亩均增产30公斤以上、增收9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李敏雁、李佳佳、屏边县委组织部供稿)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