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发展兴。近期,各地锚定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目标持续发力,一系列生动实践,勾勒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鲜活图景。
■候鸟“投票”太湖美,科技清淤谱新篇
在江苏无锡鼋头渚景区,成群的红嘴鸥掠过湖面,盘旋飞舞;湖心小岛上,野生鸳鸯悠然嬉戏,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候鸟是环境的“试纸”。它们的流连忘返,是对太湖生态治理最直接的“投票”。这份人鸟同乐的和谐,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更为深层次的太湖治理行动。
在几十公里外的无锡宜兴水域,一座名为“太湖之光”的水上“移动工厂”正24小时运转。它由多艘作业船串联而成,管道纵横、设备密布。
令人称奇的是,经过高效过滤系统处理后的湖水,可以在船上用来养鱼。而这些从湖底清出的淤泥,也摇身一变,开启了一场神奇的旅程。
一边是候鸟绕船的生态美景,一边是淤泥成砖的科技奇观,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画面,共同奏响了太湖绿色发展的交响曲。太湖,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水域,正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铺展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壮美蓝图。
■初冬洱海源 湿地醉游人
初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茈碧湖湿地迎来最佳观赏期。晴空之下,水天一色,水杉、栈道、候鸟同时入镜,冷暖色调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近年来,洱源县通过保护和改造流域湿地及缓冲带,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湿地水质,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屏障,促进了湿地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湿地总面积已达6.88万亩,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多样的生态景观。
■吉林珲春:虎啸山林生态美 文旅融合边疆兴
地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腹地的吉林省珲春市凭借“东北虎”这一文旅招牌,持续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近日,一群中学生来到珲春东北虎豹自然科普馆研学。科普馆运用科技设备、珍贵标本、详实史料和互动装置,全方位展示东北虎豹的生物学特征、生存现状,以及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等。
近年来,珲春市通过实施林(参)地清收还林、打击盗猎、建设生态廊道等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力野生东北虎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同时,当地持续开展以“守护虎豹家园 推进兴边富民”为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陕西榆林:发展苹果产业“造绿生金”
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陕西榆林市横山区,近日迎来苹果丰收。昔日黄沙漫天的山峁沟壑,如今硕果盈枝,沙地苹果成为当地生态农业的一张新名片。
生态改善、气候变化、科技进步“三大法宝”发力,将苹果带从关中平原拓展到毛乌素。一颗颗苹果跨越土壤、气候等差异,从秦岭北麓种到了沙漠边缘,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落地、生根、拔节。
■四川:科技赋能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四川园区内的各片区利用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保护效率,对生态保护对象和范围看得准、摸得清,让生态保护工作变得更智能、精准和高效。
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在绵竹唐家河、大杉树、一匹布等关键生态区域布设了60台可实时回传数据的红外相机监测系统,构建了完善的监测网络,已成功采集18000余条影像数据。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保护效率,让生态保护对象和范围看得准、摸得清,进入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田甜
包装:夏勇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