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观音镇破界联动川渝 5000亩红薯铺就跨域共富路

川渝交界的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5000亩高淀粉红薯迎来丰收季。贾角山村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分工协作采收红薯,硕大饱满的果实堆成小山;数公里外的合作社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新鲜红薯转化为粉条、淀粉等增值产品。这份跨越省市的丰收图景,正是川渝深化协作、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的农业重镇,观音镇依托坡岭地肥沃土壤优势,携手大竹县周家镇、石桥铺镇及重庆梁平区毗邻乡镇,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共建5000亩高淀粉红薯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布局、跨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我们采用玉米套种模式,亩产可达8000余斤,单个红薯重量普遍在五六斤,淀粉品质上乘。”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李昌柱算起增收账,“在这里施肥除草,一天能挣一百多块,一年下来有三万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链完整则增收路宽。当地以“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为纽带,由合作社向300余户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保底价收购政策,彻底打消农户种植顾虑。投资数百万元打造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红薯清洗、粉碎、过滤、干燥、包装全流程机械化,让不起眼的红薯摇身变为高附加值产品。“年产红薯2800万斤,加工成淀粉、粉条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川渝两地,年产值达1100万元。”大竹县众诚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邱龙祥介绍,全链条升级让红薯产业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附加值高”的跨越。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同频共振。观音镇将红薯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当家产业”,抢抓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机遇,深化川渝农业合作,在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市场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政府全程护航,企业兜底回收,我们只管安心种植。”参与合作的农户坦言,跨区域协作带来的规模化优势和产业链保障,让小红薯成为“致富果”。目前,观音镇红薯产业年产值已达1500万元,成为带动川渝毗邻地区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观音镇党委委员苟帮成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红薯品种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擦亮“观音红薯”特色品牌,深化川渝农业产业协作,让跨区域共建的特色产业成为更多乡亲的“甜蜜致富路”,为农业强镇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 市场大户

唐建龙

主营:代购代销茄子、韭菜、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洋白菜、莴笋、香菜、

褚小春

主营:食用油

刘凤超

主营:代购代销芹菜、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

刘海民

主营:子、袖.罩衣等

曹伟生

主营:禽蛋类
  • 农业合作社

平和县红中红蜜柚专业合作社

介绍:红皮红肉蜜柚品种来源

阳高县兴苑西红柿种植专业经济合作社

介绍:主要生产蔬菜,以西红柿,辣椒等无公害蔬菜为主.常年销售

攀枝花市米易县兄妹农业合作社

介绍:主要产品如:(1)早市蔬菜,在四川地区形成了反季节蔬菜,提早的拥有了进入市场的机
  • 农民经纪人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殷保顺

主营:鸡蛋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

平度市德诚饲料原料经营部

主营:饲料、有机肥原料出口及国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