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差共富”的“浙式解法”

——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奋力书写“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浙江自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其核心要义早已超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范畴,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去年12月,浙江将“千万工程”蕴含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等理念、方法、机制运用到缩小“三大差距”的全过程各方面,吹响了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奋进号角。 

 今年以来,浙江用自己的方式为缩小“三大差距”写下了全新注脚:聚焦山区海岛县和农村农民,围绕“富民”统筹抓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努力绘就“缩差共富”新图景,让老百姓有了更可感可及的获得感。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3,同比缩小了0.02。 

 经略山海 “强城”提能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走深走实的重要一环。 为此,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强化杭甬“双城”和“三圈一群”(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金(义)衢丽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力促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今年1-10月,全省530个“强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97亿元,广袤城镇的发展引擎愈加强劲。 

 苍南县作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今年以来锚定“工业强县”“大县大城”“无尽蓝绿”三大战略,在城市更新、交通升级、民生保障等方面全力提升县城发展能级。今年5月,苍南从山区海岛县名单中“出列”,标志着其正式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强城”除了要增强内生动力,还要借用好外力。近一年来,浙江持续深化山海协作结对帮扶,迭代完善“1+3”结对帮扶机制,加大对山区海岛县“两重”“两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在山区海岛县建设“发展飞地”,扎实抓好相对薄弱乡镇和相对薄弱村帮带工作,“一县一策”助力山区海岛县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浙江山区海岛县已实现县县GDP破百亿元、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累计有6个县(市、区)顺利调出山区海岛县名单。 

 如果说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和龙头,那中心镇就是县域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今年,浙江分两批确定了105个省级中心镇,出台了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培育支持政策,分类提升中心镇承载能力,为“强城”提供坚实支撑。 

 “这些中心镇近半在山区海岛县。我们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谋划了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四条赛道,并精心编制‘一镇一策’,精准赋能中心镇实现特色发展。”省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一位负责人说。 

 筑梦乡野 “兴村”提质 

 时而烟雨朦胧,自带水墨滤镜。清晨,漫步在开化县“两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金星片区的阡陌小巷,一路山水相映的乡村美景,煞是养眼。 

 “我们村是全省首批省级重点村。”金星村党支部书记徐雨录告诉记者,“两有”金星片区以金星村为中心,联动华东村、华民村、下溪村等5个村联合“出道”,通过建立紧密的“朋友圈”,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今年上半年,该片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178.6万元,同比增长70.3%。 

 从“一村单富”到“片区共富”,“两有”金星片区是浙江在村级层面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片区组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浙江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启动早、抓得实,各地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今年,浙江将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作为“兴村”的重要抓手,工作推进更加“卖力”:不但召开了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现场会,公布涵盖“八大模式”的30个代表性实践案例,出台全国首个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指导意见,还创新性地推动226个重点村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形成跨越式发展的乘数效应。 

 “兴村”必先兴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浙江总结提炼产业富民利益联结机制“八大模式”,大力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全省“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2785亿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正是文成糯米山药收获季。11月5日至6日,第三届全国山药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县召开,与会嘉宾对我县糯米山药产业发展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文成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赵成东告诉记者,今年文成糯米山药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超1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超3000人。 

 “兴村”,除了要兴业,还要兼顾塑形和铸魂。“今年1-10月,浙江接续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17.32万栋农房完成改造提升,522个行政村完成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民生实事项目进度达98.8%。此外,浙江还持续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并累计举办“村BA”“村跑”等文体活动900余场。”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与社会事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浙江乡村大美风貌加快呈现,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城乡共舞 “融合”提效 

 浙江作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发展最均衡的省份,现已整体迈入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以来,浙江召开了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紧盯城乡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4个维度,研究制订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指数,并把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作为打开城乡融合的“主通道”,大力推动产业、人口、服务、基础设施等在发展轴上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切身享受到城乡互促共荣的发展红利。 

 目前,浙江87条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已串联起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覆盖全省近半县域面积和超七成人口,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良好格局。 

 浙江还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打包”提升,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开工822.12公里,300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全部完工;96项省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三险一保”城乡联动改革实现破题,低保标准区域差距从156元缩小到120元…… 

 “如今,我们村已实现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理439项公共服务。”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村党总支书记曹华锋说。 

 城乡一体融合的关键在于促进资源要素平等双向流动。浙江紧紧抓住“人地钱”特别是“人”这个关键,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今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青年入乡发展集成改革,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建成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157个。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为浙江广袤乡村注入了更多生机活力。 

 一手抓“青年入乡”,一手抓“农民进城”。浙江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目前全省已实现居住证互通互认县(市、区)全覆盖,农民进城更为便利。 

 强城兴村,一体融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眼下,浙江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进一步推动“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做深做实,努力在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呈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图景而不懈奋斗。(农村信息报记者 李军)来源:农村信息报
  • 农民经纪人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殷保顺

主营:鸡蛋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