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阳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科企政”协同合作,建立红米种质资源保存库和数据管理库,以技术振兴、人才振兴推动梯田红米保护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梯田红米产业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冬日的晨光照射在南沙镇排沙村的稻田里,元阳县农科局技术员、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以及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的师生们,正在田间查看晚稻生长情况,采集水稻标本。稻作所的师生两两合作,不时弯下腰看标签,不时又割下一茬稻谷放进信封,标注封好后放进背篓。
为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利用好、开发好梯田红米老品种“月亮谷、薄竹谷”等提纯复壮工作。县农科局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14个乡镇的水稻品种进行收集整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近两年来,元阳县农科局已收集并纯化红米品种150份,并进行了基因分析,为后续品种提纯、优良株系选择奠定基础。依靠科技力量,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精心管理,品种种植提纯复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月亮谷、薄竹谷等品种亩产均达350公斤以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直负责种质保护的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李正和说,“目前,我们选育出来有两个品种,一个是滇红151,一个是滇红727,这两个品种经过2022年在牛角寨地方小面积示范以后,表现可以,产量也是不错。我们计划下一步就在明年的工作中,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确保粮食安全,2021年元阳县成立云南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利用专家平台,成功引进云南农业大学文建成教授团队,集中开展适宜元阳梯田种植的绿色优势新品种筛选示范。目前,在新街镇全福庄和牛角寨镇骂哈村开展17个新品系直播栽培实验,筛选出具有耐低氧性状的红米品种,滇红727和滇红151,经过连续两年的多点试验试种,获得了较好成果。经技术人员测产,滇红151平均亩产达506公斤;滇红727平均亩产达468公斤,比现在种植的月亮谷等老品种亩产分别高出156公斤和118公斤,2023年将适度推广。
春种一粒种,秋收万担粮。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博士李娟说:“水稻这个种质资源是急需要保护的,因为种子资源是所有新品种选育的一个基础材料,也是我们非常珍贵的一个宝库。我们在红米,特别是元阳梯田红米这一块儿,收集到了很多的元阳的一些梯田红米,包括月亮谷、镰刀谷、长毛谷等等的一些地方品种,然后用这些地方品种也进行了一些杂交组配。期望去改善它原有老品种容易倒伏、产量低,不抗病等一些问题。”
为解决元阳梯田红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科技难题,在中信集团的支持下,2021年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建设区域性种质资源数据库、“元阳红米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专家工作站和信息共享与利用平台,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种质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程计华博士介绍说:“我们分别从元阳当地的不同的地方收集了超过100多份元阳地方性的红米品种,然后在田间以及实验室对它的遗传多样性、它的纯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我们在田间对各个品种的种性进行了纯化,经过纯化出来的品种,今年在元阳当地低海拔地区作为初步作为晚稻品种在示范种植,到明年我们会把它作为正季的品种放到高海拔地区,比如说1200到1800米高海拔地区继续试种。想通过化学生物的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对它的口感进行改良,在品质上有一些提升。”
2023年1月,梯田红米种质资源保护站开始动工建设。同时也积极开发红米的一种多用途,拓展它的市场需求。除了可以种植的供口粮食用以外,还可以进行酿酒,做红米线、红米酒,红米浆洗护用品等等很多的用途。
元阳县采取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的模式,计划建成系统完善、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将集中收集、保存、管理和展示梯田红米地方品种资源与数据,涉及每年的田间试验、稻米品质分析、病虫害表型评价和基因组分型等数据,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作者:邓娇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