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以“两强一增”行动激活多方潜力,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种粮难、用地难、用钱难、挣钱难”的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用地、粮食产量、资金投入、农民收入”四个增加。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788万亩、产量294.2万吨,比上年“双增长”,产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亿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27元,同比增长7.0%。
政策发力,“冬闲田”变“种粮田”增产量。面对省城建设用地量大、农田逐年减少的压力,农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和县区认真分析、梳理农田图斑,据实下达生产任务,细化到田块,按图索粮,倒逼“闲田”变“粮田”潜力;市县联手出台盘活冬闲田、暂置地奖补政策,增添“闲田”变“粮田”动力;争取100个高产创建示范片、420万亩配方肥使用补贴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奖补等政策,激发“闲田”变“粮田”活力等,盘活各类闲田16万亩,保障全年顺利完成省下面积、产量双任务。
科技给力,“平面田”变“立体田”增耕地。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富、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出台政策、搭建桥梁、构建基地、配套资金,让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省农科院、安农大等到县(市)建131个基地;组建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带动753个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联手本市1000多名农技员服务全市农业。在粮食生产上,主推26项技术,战胜旱情和疫情,粮食单产仍有增加,相当于原单产增加面积2.3万亩。在蔬果生产上,主推37项技术,蔬果单产增加1.96%,相当于原单产增加面积2.8万亩以上。
财政发力,“单投田”变“多投天”增投入。成立市、县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建立10+X亿元乡投基金,引导银行投资农业项目。去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长29.2%。市财政加大对种粮、种菜示范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力度,撬动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各类农业项目统筹力度,集成投资、捆绑式投资、链条式投资,财政支农项目投资额增长2.1%,投资效益明显提高。为放大资金投入效应,市财政还采取担保、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向“三农”投贷,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信息化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多方合力,“吃饭田”变“致富田”增收入。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种田人由“吃饱饭”到“能致富”,市直32个部门合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承担并实施76项任务,直接促进全产业链提效,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9.3%、品牌农业占比增长18%,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0个。农业多功能性得以不断开发,农事体验、果品采摘、田园综合体游览人次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5%。
今年合肥市将进一步深化“两强一增”行动,着力实施“粮食安全、蔬菜提质增效、绿色食品重点产业链锻造、‘小田变大田’、和美乡村建设、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者:卢继前 杨荣清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