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卓尼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及农业生产条件等,积极探索中藏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大黄、草红花为主的中藏药材种植适宜区,产业优势凸显。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中藏药材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培育,积极推行中藏药材标准化种植,不断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大力培育中藏药材现代企业,龙头企业+产地车间+合作社+村党支部+种植基地的种植模式基本形成。中藏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23年,全县中藏药材品种达到13个,种植面积8.5万亩,产量预计达2.2万吨,产值有望突破7.7亿元。其中: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万亩,优质种子生产基地0.06万亩,建设种苗繁育基地0.16万亩。主要品种有当归、柴胡、党参、黄芪、唐古特大黄、草红花6种。新品种及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种植面积0.05万亩,育种育苗面积0.2万亩。
育好苗,持续推进优质种子种苗繁育
在喀尔钦、藏巴哇、阿子滩、扎古录等中藏药材主产区,依托中藏药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中藏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600亩,其中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年生产优质中藏药材种苗1000吨(带土苗子、以当归为例),可供1.3万亩药材种植,年产值达0.4亿元。种子繁育基地600亩,年产优质种子3万公斤(以当归为例),可供2000亩左右种苗繁育,产值达0.2亿元。中藏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成后,实施乡镇苗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受益32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方式受益户达1220户以上,其中脱贫户(含监测对象)86户,受益人数达到395人,其他农户1134户,受益人数达到5216人,总受益户数1220户,总受益人数达到5611人。
种好药,不断提高绿色化种植水平
坚持把“种好药”转化为中藏药材的发展基础,依托喀尔钦、藏巴哇、阿子滩、扎古录等11个优势产区,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中藏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7万亩。逐步推进全县中藏药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组,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方式受益村37个,受益户达1700户以上,其中脱贫户(含监测对象)560户,受益人数达到2240人,其他农户1140户,受益人数达到4560人。
树品牌,扩大中藏材品牌效应
全县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达到128家,企业12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社5家,州级示范社8家,家庭农场130多家,中藏药材联合社8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协会1个,覆盖全县13个乡镇,建成中药材产地冷藏保鲜机械冷库13座,总储藏能力0.29万吨。加工企业1家,年收购药材5000吨,加工炮制、切片药材800吨,加工中藏药材类饲料添加剂200吨。在县内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产地车间+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种植基地”的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加工方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原药材出售逐步向分级、拣选、清洗、干制、切片、包装等初加工领域转移。
建体系,推进“三品一标”管理
积极构建中藏药材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等制度,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建成县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1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在持续推进中藏药材产品合格化、产地标准化和产品二维码追溯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强化产区环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道地药材认证,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中藏药材品牌体系。
在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以提升地道药材品质为重点,着力抓好中藏药材产地加工和GAP示范建设工作,过各收购点利用“以奖代补”等措施,强化农膜源头防控,巩固和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经营主体回收、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市场化回收机制,照农业保险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建立防范和化解中药材种植期间自然风险和收获期市场价格风险的长效兜底保障机制,实现应赔尽赔、于卓尼县中藏药材市场的不规范,中小型药材企业难以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价格。因此,建设规范、专业的中藏药材交易市场迫在眉睫。(赵锐 梁秀珍)来源: 卓尼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