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这个是我们真空包装的牛肉丸,Q弹爆汁,嚼劲十足,无论是煮、烤、涮,味道都超级棒!”11月12日,河南省息县关店乡胡庄村某养殖公司,“牛厂长”张法新正在抖音直播间向大家介绍牛肉产品。
切割、下单、包装、发货,大伙们分工细致,忙个不停。张法新说:“我们曾创下了用时3分钟,卖掉8头牛的直播佳绩!”
“牛厂长”张法新,1973年人,息县关店乡胡庄村东围孜村民组人,之前在上海打拼了20多年,一直做蔬菜批发生意,张法新说:“随着年纪增长,就越想回家。选择回来养牛,也是因为关店乡素有养牛的传统,靠近淮河,水资源、草资源丰富,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9年,张法新放弃上海生意,回到胡庄村自筹500万元成立了一家养殖公司。
不曾想厂房刚建好,就赶上了疫情,张法新说:“那时候也出不去,我就在家学习养牛技术,积累科学养殖知识和最新养殖技术,从选种选配、饲养管理,不断探索如何养好牛、养出精品牛。”
多年来,张法新勤学养殖技术、销售和防疫知识,从起初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连年扩大养殖规模,牛越养越好。
养牛,养“好牛”,“养好”牛,这是张法新的致富秘诀。目前,肉牛养殖基地存栏量从2019年的300多头增长到现在的1000余头。
养得好,更要卖得好。乘着乡村振兴东风,按照“一村一品”,集中发展肉牛产业,张法新抓住流量密码,借助本乡抖音百万粉丝网红引流效应,做成“牛厂长”抖音直播间,粉丝量达52万。目前直播间采取每天直播3场的模式,线上销售牛肉、牛筋丸等产品,每日销售额可达40万元。
“因为电商生鲜选品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就想办法通过牛肉深加工,打造了‘牛厂长’牌牛肉丸和小炒肉。”张法新介绍说,延长产业链、深挖价值链,其中向精深加工要增值是重要一环。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张法新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食品公司,占地2000平方米,建设成品库100平方米、原料库60平方米、解冻库30平方米,速冻隧道1条,生产线2条,进一步建成肉牛深加工产业链条。带动30余名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
根据牛身体不同部位,可以做成牛排牛腩等单品,共有30多个品种,包括新鲜牛肉、分割牛排、牛腩粒等。在分割车间,工人将新鲜牛肉精细地分为眼肉、上脑、牛腱等不同部位,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一头活牛出售最多能卖两万多元,但通过精细化的深加工,附加值可以增加四到五千元。”分割流水线上的工人张俊华说,他熟练地将新鲜牛肉分割、切条。加工基地每天屠宰量近15头牛,为了保证牛肉产品新鲜、安全,鲜肉牛肉加工后会迅速入冷库,同时对牛肉的各项指标进行细致检查,只有符合行业标准和规定的牛肉产品才被允许销售,确保牛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头牛就是一条产业链,在高质量发展肉牛养殖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在牛肉加工上大做文章,张法新从“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紧紧抓住市场开发这个“牛鼻子”,依托品牌推广、精深加工、品质保障,建立了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餐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蓝图,让肉牛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风口”。
一头牛总肉里有15%的肉可以用来刷火锅,50%的肉可以用来打牛肉丸,其中,占15%的后腿肉是做牛肉丸最好的材料。为达到物尽其用,今年9月份,张法新又成立餐饮公司,推出火锅品牌“喜淮记”,主打鲜切牛肉,真正做到从源头到屠宰再到制作销售全链条发展,闭环保障了食品安全。“自养自宰,我们实现屠宰后3小时内送到门店,保证牛肉质嫩、肉味浓郁。目前,周边几个县区很多火锅店所用的牛肉都是我们这里提供的。每天都供不应求。”张法新说。
聚焦“畜头肉尾”,深加工创价值。从建基地、扩规模到育龙头、强辐射,这是息县肉牛产业壮大的缩影,也是“一村一业”发展欣欣向荣的体现。如今,息县正抓住机遇打造肉牛产业集群,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养好“一头牛”、做强“一条链”、走出“牛路子”,谈及未来,张法新满怀希望说:“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围绕全产业链,我还想建成一个肉牛交易平台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市、县的肉牛交易,促进肉牛产业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成为了解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窗口及肉牛交易的重要平台。”
“牛劲十足,未来可期。牛产业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也将持续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息县县委书记管保臣如是说。
一方好山水,承载着幸福与底气;一方牛产业,肩负着希望与前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端稳端牢“金饭碗”,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一幅新的发展蓝图正在息县大地绘就。
(供稿单位 息县县委宣传部余江 胡译丹 韩雪)来源:中国网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