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2018年全省农牧业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农牧业生产形势呈现出农畜产品产销两旺,农牧业经济稳中趋优、稳中提质、稳中有为,实现双增的好势头。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这一年,全省农牧区聚焦产业兴旺,加快“一优两高”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走进新时代,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农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充分利用、发挥这些先天优势,不断激发农牧业潜能。
绿色发展,青海底气十足。
盘点成绩答卷丰厚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过去一年,全省农牧业经济发展可以用“趋优”“提质”“有为”“双增”来总结。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预计粮食、油料总产稳定在100万吨、30万吨以上。青稞、中药材、饲草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26万公顷,建成规模30公顷以上蔬菜基地300多个,预计总产量达到148万吨。
——牧草长势为近十年来最好一年,牛羊养殖形势喜人,预计出栏990万头只,增收效益显著。预计肉类总产45.2万吨,增加0.2万吨,奶类总产46万吨,减少0.7万吨。
——在洪涝灾害等情况下,预计水产品产量达到1.7万吨,增产1000吨。
——农牧业发展方式由增产转向提质,实施农产品质量年行动,“三品一标”产品达到880个。种植业、畜禽、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100%和100%,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加快。
——全省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牦牛青稞产业振兴行动。建立优质农产品联盟、牦牛产业联盟、三文鱼产业联盟抱团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升级提档。全年落实财政专项资金66.3亿元,增加1.4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亿元。
——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双增长。预计全年可分别实现增长5%、9%的目标任务。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近年来,我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构建了“三区一带”格局,即西宁、海东两市为主的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海北、海西、海南三州为主的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三州为主的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
种植业方面: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全力打造粮油种植、果蔬“百亿元”产业,经济作物和优质饲草种植面积逐年增多。
畜牧业方面: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打造畜禽养殖“百亿元”产业。玉树牦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环湖牦牛”“雪多牦牛”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青海牛羊肉已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
渔业方面:着力打造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利用龙羊峡、李家峡等沿黄干流水域,适度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目前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
乡村振兴品牌突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是关键。对青海来讲,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再发展潜力有了保障;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再提高民生水平有了条件;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加强,再建设和谐生态有了新理念。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加快推进,我省出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安排资金1.3亿元,在27个村(场)开展示范试点,分步实施“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工程,典型示范效应开始发挥。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青海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的必由之路。王玉虎介绍,去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复,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始高起点、全方位打造青海农牧“第一品牌”。
一年来,我省举办了第六届国际牦牛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牦牛产业高峰论坛,组建了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咨询专家组,签订了牦牛科研开发合作协议。泽库等9个牦牛产业发展先行县实施了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基地、产销对接等一批重点项目。
主办了2018中国·青海青稞产业发展行动推进会,组建了青稞产业发展咨询专家组,签订合作协议1亿元。省政府还制定了《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排3亿元资金加快推进牦牛青稞产业化进程。
王玉虎说,2018年全省实施了农业质量年行动,开展了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监测、安全执法、质量安全县创建、产地环境净化、农业品牌提升、科技兴农、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八大行动”。
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880个,“互助八眉猪”“大通牦牛肉”上榜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尤其在智慧农牧业方面,全省已建成设施农业、畜禽养殖、质量追溯智能化示范基地134个,在2个县开展了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建设5个农牧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通过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交易会,我省牦牛肉、藏羊肉、枸杞、藜麦、冷水鱼蟹等名特优新农畜产品名气远扬。
绿色发展势头更劲
进入新时代,市场对优质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环境的需求更加旺盛,作为我省的基础产业,绿色农牧业必将成为我省农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特色化趋势明显。尤其生态畜牧业成为养殖业变革的主要途径,冷水养殖成为新的发展亮点。青海三文鱼、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海西藜麦、富硒富锗等农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绿色农牧业已深入人心,随着市场需求升级、生产技术进步、监管制度完善,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牧业加快向绿色方向发展。
从三江源二期、退牧还草、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全省通过建设草地围栏、治理黑土滩、防治草原鼠虫害,新建饲草基地,广袤的草原生态退化得到遏制,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全省采取“一卡通”方式兑现草原补奖资金24.13亿元,聘用草原管护员42778名,300个规模养殖场完成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7%,农药储备量减少200吨。青海省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在全省2市1州8个县开通使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不断激发。
据统计,全省3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21个县完成与农业农村部数据汇交。农垦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20家国有农牧场所承担的公检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职能全部整体移交地方管理,16家农牧场承办的其他社会职能就近全部移交属地社区。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5个试点县完成改革任务。
目前,全省共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入社牧户达11.5万户,67.8%的牲畜、66.9%的草场实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东西联动、草畜联动推进“牧草(粮食)生产—饲草料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了草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