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归大地之时也是春耕农忙之时。2月29日,记者来到了我市的农业大县中江县,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镜头一:专合社实现机械化作业
走进位于中江县黄鹿镇的中江县众辉稻谷专业合作社,只见宽敞的院坝内停满了各种农用机械。院坝内的一角,几个农民正用粉碎机将混有复合肥的泥块粉碎,机器旁边粉碎的泥土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
合作社经理唐先品告诉记者,这些泥土是专门为稻谷育秧准备的基质。他指着旁边一台带有传送带的机器告诉记者,基质通过这台育秧机可以快速装入育秧盘内,大大节约了人工和时间,提高了效率。目前,合作社从播到种到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成立于2012年的众辉稻谷专业合作社目前入股社员384户,流转土地1300余亩,是中江县最大的稻谷专业合作社。2018年,产粮14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1300余亩用地已经达到了合作社的用地极限,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合作社的带头人之一的唐先品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合作社正在开展稻田养鱼、养小龙虾的尝试,首期300亩农田改造已经完成,今年就可投入使用。唐先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田养鱼每斤鱼的价钱相当于8斤多稻谷价格,稻谷只能用传统方式施肥杀虫,有机稻谷的价格比一般稻谷价格要高出五六倍,这样算下来,每亩稻田平均增收在300元左右。
镜头二:荒山变宝地脱贫要实干
趁着天气好,这几天,在中江县兴隆镇舒坝村的各个山头上,村民们正忙着给刚种下的白芍打垄、坝村村民肖渊贵边干活边说,“原来这一片都是荒起的,现在承包出去,把土地利用起来了,我们也有活路做。”
兴隆镇舒坝村是位于龙泉山脉支脉的一个小村庄,于缺水,仅8组就有贫困户9户2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0%以上。
在开荒之初,村民们听到最多的词就是“解放思想”。该村8组的贫困户吴方谷深有体会,“他多次找到我们,说把荒山利用起来,要发展才有前途。”老吴口中的他就是村支部书记王小华。在外务工多年的王小华深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不是空口号。从2017年担任村主任到年初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他认定“改变村里面貌首先得改变村民们思想”这个道理。于是,他毅然决定和村里返乡人士共同打造一个扶贫产业园,充当试金石。
在县里相关部门技术指导和镇里落实政策、奖励机制下,舒坝村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建了起来,曾经荒废的山坡,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白芍有很多已经冒头了,芽的长势看着不错。”王小华满怀希望地说,“产业园主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助推我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让我们的贫困户和一般群众,能就业,有钱赚,持续增收。”
据了解,扶贫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800余万元,流转土地900余亩(其中贫困户土地220亩)。基地建设分三期实施,一期开发280余亩已完成。目前,王小华还在考虑借助西眉湖打造一个农旅结合观光园,为实现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镜头三:植保人员田间除害忙
“高筒靴、皮袖套,低头弯腰忙一天。”在中江县回龙镇石滚坝村5组,中江县农林局植保站副站长罗翊菀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前正是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高发期,罗翊菀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奔波在全县各处的田间地头中。对于可疑的地块需要一垄一垄地看,病防虫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但是防虫查病还只能人工进行。往往一上午下来,全身都会被露水打湿。“风湿和腰腿病已经成为了这个职业的标配,但只要五谷丰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罗翊菀说。
今年的一场大雪让中江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往年这段时间经常出现的白粉病和条锈病却没有了踪影,这让罗翊菀很是高兴,“瑞雪兆丰年”这是个好兆头。
记者从中江县农林局了解到,目前中江县正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通过抓储备、抓监管、抓推广等举措,确保补足大春生产物资、确保农资商品安全。目前,全县按照“种植+”要求,已在黄鹿、永太示范推广“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玉米等作物栽培技术共计1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7万亩,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推广达到43%以上,组织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展面向小农户推广应用丘陵山区适用的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具和轻简型装备和技术,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15万亩。同时,以实施社会化作业服务为抓手,探索促进中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3.5万亩,玉米机播作业0.5万亩,主要粮油作物统防统治4.0万亩,稻谷烘干1.2万吨。(记者 杜晓鹏)(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