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德惠市岔路口镇,道路两侧金黄色的稻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合作社的水稻田纳入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过程全部使用有机肥,达到零农药残留标准。现在水稻开始陆续收割,一年的辛苦终于要见到回报了。”天善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旭洪充满期待地说。
不久前,德惠市召开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2021年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目标,创建地点就选在岔路口镇和大房身镇。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从测土配方科学播种,到农药减量行动,再到水稻种植全程无人操作,岔路口镇的水稻种植始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生产标准的第一位。“我们的稻米经过专业质量监测,完全可以做到零农药残留。”马旭洪说,合作社的米年年都要经过专业质量检测,确保米质。
德惠市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水稻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育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全产业链监管,保证水稻品质。目前,该市的佰顺米业、佳峰米业和三发米业等龙头企业完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延伸,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样板田
在岔路口镇北斗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内,成熟的稻谷籽粒饱满,间距整齐。“这都是机插出的稻苗,行距和株距特别标准,稻苗生长期的采光、通风条件好,就能提高稻米的质量。”德惠市江畔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治文说。
近两年,德惠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家庭农场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三品一标”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正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的“样板田”,通过不断完善基地标准化体系来引领和带动区域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以农业园区为依托,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德惠市以朝阳乡、岔路口镇、松花江镇、菜园子镇、大房身镇等水稻种植优势产区为核心,建设水稻现代化产业园,探索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产业园内入驻稻米加工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形成种植基地、产后初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贸易销售等一批产业发展集群。未来将着力把德惠水稻现代化产业园打造成为“德惠小町”品牌稻米全产业链带动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辐射带动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样板园、科技支撑与绿色发展领先的创新园、吉林省优质大米产业振兴的排头兵。
推广新科技 培育新农民
“节日期间一直都没休息,忙着收获稻田里的螃蟹呢!稻田蟹现在能卖到一斤28元,我这100多公顷蟹田稻仅收蟹就能卖20多万元。”马旭洪告诉记者,随着蟹田稻技术的推广,农民已经逐渐认可这种共生种植方式。
天善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功能米”,富硒米、酵素米很受南方市场欢迎。“合作社的大米最便宜也能卖上一斤10元钱,功能性米可以卖到50元一斤。”马旭洪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70公顷,种植富硒米1070公顷、酵素米100公顷,每公顷稻田可增收万余元。
依托“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美誉,集中力量打造“德惠小町”这张“白金名片”。目前,“德惠小町”米已整体达到无公害大米标准,20户大米企业的35个标识产品分别被认定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其中,绿色大米年产量达到36万吨,有机大米年产量达到2万吨,已形成基地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