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及其政策如期面世,当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2元、128元和130元。除籼稻价格如同上年上涨一分钱一斤外,粳稻价格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保持不变。
近二十年的最低收购价,有涨有跌。以早籼稻为例,从2004年的每50公斤70元,一直涨到最高时2014年、2015年的135元,此后最低时为120元。年度之间,价格升降,需从多方考量,但产量也是重要因素。2017年为近十年稻谷产量最高年,次年最低收购价下降最多,为10元/50公斤。2011年为近十年稻谷产量最低年,次年最低收购价上升最多,为18元/50公斤。
较早时,市场关注的焦点是今年最低收购价格调整幅度的大小。实际上,涨一分钱也是涨。认为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可能偏高的关注者,可能看到高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强调稻谷生产,或也发现上年籼稻收购均价涨幅超过10%,粳稻收购均价涨幅超过5%,便近乎想当然地推测稻谷最低收购价会涨许多。
诚然,近两年的稻谷播种面积,降到3000万公顷的边缘,为最近十年最少的两年。刹住面积滑坡的闸,无疑是要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点燃粮农的生产热情,肯定不能单纯依赖上调最低收购价格,还要顾及粮食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产业发展和保供稳价、疫情防控支出等因素。否则,最低收购价一味地跟着市场粮价走上去,就失去了最低收购价格的本来意义,也违背了制定该政策的初衷。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魔力就在于,当粮食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段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时,才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启动执行预案。启动预案地区,当市场收购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上时,得及时停止预案实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开展市场化收购。故而,只有在启动预案时,最低收购价才会成为市场的最高收购价,才会直接发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作用。而平时,最低收购价格只是阻止粮价下滑的“守护神”。因为,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综合考虑的多因素中,首先是生产成本。
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妙处还在于,粮食收购将让给市场以相当大的空间。对粮食收购,国家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限定收购总量,而且分批下达、动态监测。财政资金支持限于最低收购价政策下的最高收购总量内,这两年是5000万吨(籼稻2000万吨、粳稻3000万吨),当收购量达到本省批准数量时,立即停止该省最低收购价收购且不再启动,这就从商品量上给粮食市场腾出了较大空间。
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目的更在于,粮食收购要有利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进而确保粮农增收。各地要因地制宜,促进稻谷稳产提质增效,也要发挥市场价格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农企对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增加绿色优质安全产品供给,促进“优粮优价”。
刚刚公布的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再联想到此次最低收购价格的微调,我们有理由期望,必须坚持和完善相关的价格和补贴政策,并从备耕开始,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