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四川农业大学“农”链“新”生寒假社会实践团深入黑龙江省虎林市桦树村,开展了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产业链韧性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温室大棚内果树种植的新质生产力应用,探索其对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机制。
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科研和人才培育高地,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在温室大棚果树种植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温室大棚内的果树生长情况
在桦树村的温室大棚内,实践团与当地规模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果农李大哥表示:“过去种果树,全靠经验和天气,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现在有了智能温室大棚,温度、湿度、光照都能精准调控,果树生长周期更短,果实品质也更高。”另一位果农江女士提到,通过温室大棚的智能化管理,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农药使用量大幅降低。
“农”链“新”生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与规模农户展开对话
实践团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温室大棚内果树种植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业产业链的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通过智能温室大棚技术,果农可以在反季节生产高品质水果,填补市场空缺,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温室大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实时监测果树生长数据,提前预警病虫害,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次调研还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在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果农可以远程监控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参数,及时调整种植策略。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调研团的同学针对温室大棚种植展开调研
此次调研为“农”链“新”生实践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温室大棚内果树种植的新质生产力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张真)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