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南昌气温高达36摄氏度。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但在江西南昌县棠左村大田生产稻田里,江西省农科院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曹志斌带着团队“90后”博士曾博虹在田间一蹲就是两个小时。
6月下旬正值早稻扬花期,如果高温持久,就会影响产量。为了零距离观察早稻扬花期的结实率情况,曹志斌师徒俩冒着酷暑连续在田间工作了四五天。
“不仅要瞪大眼察看,而且要手去摸,数数有多少粒。”说这话的是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享有“杂交稻之母”之誉的颜龙安,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下田,他站在田埂边上耐心地指导着。
老中青三代人为了培育耐高温稻种付出了汗水与心血。
“颜老师,现在太阳太晒了,能否推迟一两天下田?”个别年轻科研人员提着胆子问。
“耐高温水稻最关键的时候不下田,什么时候下田?怕晒,还是不是党员?”颜龙安一句话“回怼”道。颜龙安如此“较真”的原因很实在:早稻要达到亩产650公斤,结实率必须达到85%,但持久高温条件下结实率可能只有一半。因而,通过在田间观察研究,取得克隆水稻耐热功能基因的最新数据至关重要。
“科研啃‘硬骨头’,党员就应该带头。我们中心25名人员中党员就有19名,党员冲锋在前,我们耐高温稻种研发团队把论文写在高温的稻田里。”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研究员刘秀梅形象地说,没有“耐高温人群”就培育不出耐高温的品种。
52年党龄的颜龙安、16年党龄的曹志斌、10年党龄的曾博虹就组成了“耐高温稻种研发党员攻坚团队”,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奋战在田间。
去年,当地遇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科研人员连续数天在近40摄氏度的气温下观测、采集数据,科研团队中有两名成员中暑晕倒在地头。
耐高温品种的培育一直是科研的难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受亚热带高温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每年7月到8月(水稻生长关键阶段)会出现连续性高温,对中稻和一季稻影响很大。水稻扬花期暴露于35摄氏度的高温超过1小时,就会降低花粉活力,导致结实率降低,严重影响产量。
近年来,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水稻育种研发团队通过挖掘水稻耐高温关键基因,解析水稻耐高温的分子机制,为水稻耐高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精确靶点与理论支撑;创制了水稻优质耐热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了系列优质耐高温新品种(新组合),率先研发出了优质耐高温品种,破解了赣稻优质不耐热难题。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研发,目前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团队研发的耐高温品种“唐两优郁香占”已通过国家级审定。曹志斌介绍,“唐两优郁香占”是一个香型优质高产耐热型两系杂交稻品种,目前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作为一季中稻种植,目前共推广120万亩。
优种优产。“唐两优郁香占”在江西环鄱阳湖、湖南环洞庭湖区推广,耐热抗倒性表现突出,受到广大种粮大户欢迎。2022年该品种在孕穗、扬花和灌浆期遭遇连续48天35摄氏度-40摄氏度高温胁迫下,成熟期结实率表现正常。2022年,通过业内权威专家对鄱阳县柘港乡“唐两优郁香占”百亩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折合干谷产量为827.76公斤,创下了江西省优质稻高温年份高产纪录。 作者:张振中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