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滁州市定远县三和集镇尚庄村农业示范园小麦高产示范片田间,机手们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连日来,针对当前小麦苗情,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指导各乡镇加强分类施策,做好以“促转化、防病虫、控灾害”为重点的春季田管工作。记者 周连山 通讯员 李晓村 摄
稳产丰收坚定不移扛起粮食安全担子
时值惊蛰。
辽阔的皖北平原上,4280万亩冬小麦抖动着叶片醒来。田野里机器轰鸣,到处是浇水施肥的农民;皖江两岸,一座座温室大棚里,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大棚外的油菜大部分已进入蕾薹期,皖南地区和沿江部分田块已开了花,金黄一片。
早春安徽,孕育无限生机。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全年安排播种面积10953万亩,保证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去年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总产817.52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817.52亿斤,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在全国排到第4。同比增产的13.72亿斤,占全国增量的5.1%。安徽是全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是南方省份唯一一个。数据显示,近5年安徽外销粮食每年都超过130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坚定不移扛起粮食安全担子,这是安徽对国家的庄严承诺。
“两强一增”向现代农业进军
3月4日一早,合肥,一场特殊的工作会召开。全省所有县市区的农业农村局局长集体观看典型案例宣传片,并聆听“两强一增”培训讲解。
“‘两强一增’行动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抓手和牵引,举办这场培训会就是要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两强一增’行动扎扎实实落实到位。”卢仕仁表示。
安徽目前离农业强省还有差距。农业要强,农民要富,我省已启动重大行动“两强一增”。“两强”,即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一增”,即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科技强农,将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六大行动;推进机械强农,要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标准地”改革、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等六大行动。
今年春季农业生产,全省将投入各类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5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0万台,高效能植保机械18万台(植保无人机3万台),耕整地、施肥机械10万台,水稻插秧机2万台。在病虫害防治上,将组织发动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5300个以上,落实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防控提质控害增产技术模式。
加快农民增收,我省将会聚焦补齐短板,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四大行动,力争2025年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见山望水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
淮河与长江标注的这片土地上,祖先生息繁衍。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耕作建造。暑去寒来,织就多样的农耕文明。从部落到村落,千万年演进而成的乡土安徽,成为千万江淮农民的幸福家园。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去年,全省省以上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此外,按照每年市级不少于5000万元、县级不少于1000万元配套投入,全面推进767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年度建设任务。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累计9598个,其中省级中心村6558个;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其中省级中心村5791个。
到2025年,我省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美丽乡村“441”建设目标,即建设40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40000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1000个左右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水平,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力争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直接受益人口占全省农村常住人口40%左右。
小厕所,织开展2013年以来财政支持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累计摸排户厕300多万座,所有不能使用或不能全年使用的问题厕所将于今年底完成整改。
今年,全省计划再改厕30万户左右,到“十四五”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全省将新创建16个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引导和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村级组织和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改厕后续管护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的家园更宜居。文件指出,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强调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明确要求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
安徽省将严格落实这些要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意愿,采取更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把工作做得更细致,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升级版。(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