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一年来,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耕地质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耕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牵头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摸清全国土壤家底;进行退化耕地治理,全方位、多举措提升耕地质量。

 在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今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土壤三普今年全面铺开,已完成88个试点县成果验收,完成全部普查样点布设。东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等重点区域,集成技术模式开展试点,总结出一批有效做法。

 高标准农田加力推进 守牢基本盘

 安徽省界首市泉阳镇张楼村新建成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机耕道宽敞、田块方正、沟渠相连。“旱能自动喷灌,涝能顺利排水,过去普通农田浇水要近半个月时间,现在只需要5天就能浇完,节省人工,又省时间。”张楼村种粮大户焦清亮对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利深有体会。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大头。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与水利部共同推进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遴选评估,支持山东德州市等20个地区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工作联动,深化政银合作机制,引导政策性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完善配套制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印发《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指导各地统筹做好缺乏灌溉水源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工作;研究起草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制度,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

 各地方也在扎实推进年度建设任务落实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高标准农田“建管护”模式。

 河南省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与实施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工程对接,新立项高标准农田项目535万亩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甘肃省因地制宜,在河西地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引导实现“一户一块田”;在中部丘陵山区实施高标准梯田建设,引导实现“一户一台地”;在大型灌区引进龙头企业先流转再建设,引导实现“一企一基地”。

 土壤三普全面铺开 摸底数强基础

 “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土底子”。对全国土壤进行“全面体检”,摸清土壤家底,发掘后备耕地资源,才能为守护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提供科学支撑。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是完成土壤三普成果验收的试点县之一。“结合土壤三普中的土壤酸化专题报告成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酸化土壤治理思路;同时,普查结果显示上高县富硒土壤面积高达989平方公里,为挖掘全县富硒优选区、打造富硒特色产品奠定坚实基础。”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上高县副县长汪晓艳表示,已将土壤三普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当地土壤酸化治理、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实践中。

 为推进土壤三普工作全面铺开,各级各地从机制、组织、队伍、立健全工作体系,各地各级均成立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了3000余名专家组成的技术队伍,累计培训超过17万人次。构建“五靠四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从靠技术规程规范、靠作业人员资质、靠专家技术指导、靠工作平台管控、靠同步监督抽查入手,在各环节做到全程控制、源头控制、前端控制、同步控制。通过狠抓各环节质量把关和各主体责任落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土壤三普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样板,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技术、保障、质控体系,为全面铺开和最终成果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当前土壤三普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已进入关键时期。截至12月18日,完成外业调查采样174.8万个,约占全部样点的65.8%,整体完成年度采样过半目标;完成样品制备72.6万个,已完成样品检测7.9万个。对1100多个县(市、区)的1800多个土特产品区布设样点实施专题调查;对31个省(区、市)开展典型土壤生物调查。

 护黑土、治酸化、改盐碱 综合推进

 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盐碱耕地改造,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针对东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等重点区域,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切实采取措施,集成技术模式开展试点,总结出一批有效做法。

 “我们把秸秆归到宽行,把窄行清理出来,作为苗带,来年春天进行播种;明年秋收后,我们再把秸秆归到今年的窄行去,以现在的宽行作为苗带,密集种植两行玉米……”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在辽宁省昌图县举办“我帮农民护黑土”活动,亮中桥镇永丰村盛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通过演示秸秆归行机进行旋耕操作,向现场的管理技术专家们,详细介绍了该县近年来推广的“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技术模式”,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不仅养肥了黑土地,还能保证出苗率和产量”。

 黑土地保护是东北地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了做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2023年重点工作的通知,从落实年度任务、推进综合治理、加强资金保障等方面督促相关省份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吉林省召开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领导小组会议、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座谈会,及时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23年全省加快实施以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为重点的黑土耕地保护面积2500万亩。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黑土保护的“龙江模式”“三江模式”,金融、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携手,围绕黑土地保护六大重点领域提出12条具体支持措施。

 酸化耕地治理是南方地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等重点地区,针对酸化和潜育化等问题,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调酸改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集中连片组织开展酸化耕地治理。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在广东省台山市开展“我帮农民治酸土”活动。在都斛镇万亩良田里,多位农户与管理技术专家一同观看改装后的履带式旋耕机,在旋耕作业过程中,同时均匀撒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主任戴文举介绍,广东探索出土壤酸化治理的“一机协同多用”和“多机协同作业”模式,能减少农机下田次数,降低种粮成本。经过各类技术模式改良,4-0.42。

 此外,为推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措施;在土壤三普中组织开展盐碱地土壤专题调查;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随着一系列扎实有力政策举措的落实、一系列务实有效机制办法的落地,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耕地保护量质并重、用养结合,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更牢,我们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作者:李清新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 农民经纪人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阎洪博

主营:禽蛋购销/巴斯夫预混料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