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 仓廪实 人欢喜
补浪河乡点石村玉米丰收
搬运玉米
收割紫薯
冬小麦长势良好
水稻丰收
葡萄熟了
许家崖村千亩葡萄基地
2023年,榆阳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等有力举措,全区粮食实现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成为“陕西新粮仓”。
1 高标准农田压实“丰产仓”
2023年秋收时节,在补浪河乡点石村,千亩平整肥沃的高标准农田成了大型收割机大展身手的舞台。“农田改造以后,机耕路修好了,农机设备效率提高了,产量也提高了。”补浪河乡点石村李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平说。
榆阳区现有耕地13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19.48万亩。“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万亩,打造了一批“田成片、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土肥沃、产能高、生态美、可持续”美丽农田样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2023年,榆阳区被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列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县(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成高标准农田51.2万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榆阳打造成全国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区。
农业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也让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榆阳区在尝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及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亩均增加1000株,种植密度达到5500株以上,可实现节水47%、节肥20%、增产150公斤、节本增效420元。2023年,榆阳区建成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10万亩,平均亩产由原来的750公斤增至900公斤以上,真正压实“丰产粮仓”。
2 农业机械化奏响“丰收曲”
“如今,种田变化太大了,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型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成了主角。无人化、少人化的自动导航、智能农机逐渐兴起,专业农机合作社全程服务,种地比以前轻松太多了!”巴拉素镇三场村村民宋文华感慨道。
2023年秋收时节,在一片金色“丰”景中,红石桥乡房梁村却萌发了大片“新绿”,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孕育着希望的色彩。红薯丰收后,小麦播种机“闪亮登场”,把麦种均匀播撒进土地中。机械化播种,播行直、下种匀、效率高,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劳务成本,小麦前期的长势也更加喜人。
“我们积极探索薯麦轮作的种植模式,利用马铃薯、红薯地块秋收冬闲期间倒茬种植冬小麦,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防风固沙、治理环境。”榆阳区林禾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生林说,农作物的耕种管收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几千亩农场只需要几个人管理,农机补贴的力度也相当大,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如今,榆阳的广袤田野上已经很难见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先进农业机械驰骋其间的景象。农机合作社遍地开花,机械化作业、精准的管理服务正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高效。
榆阳区是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平安农机示范区。近年来,该区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精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补齐农业生产机械化短板,累计培育农机合作社305家,推广运用北斗导航等智能调节检测设备1375台,实现农业生产从人工耕种向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转型,走出一条具有榆阳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新路子。
同时,围绕农业生产托管,开展社会化服务,持续推进农机、农田与农艺的协调发展,为粮食稳产增产及重要农产品的保障供给发挥机械化的力量。2023年,累计完成机耕115.5万亩、机播79.5万亩、机收71万亩,农作物耕种收获机械化率达到83%,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5万亩次,服务小农户3.15万多户。
3 新农人捧起农业“金饭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领头雁阵”。
补浪河乡耀国家庭农场主思耀国就是这样一只展翅翱翔的“领头雁”。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将单一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产业群,扩大销路,做大做强,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他的指导和服务下,培育出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基地带全村、全村辐射乡”的良好局面。
“作为榆阳区乡村振兴‘头雁’培育项目的第一批入选者、受益者,我将努力把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发挥‘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将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民,带动大家共同增收致富。”思耀国说。
同思耀国一样,鱼河镇四娃圆梦家庭农场负责人常成也是榆阳区乡村振兴的一只“领头雁”。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实施稻蟹综合混养项目,让“桑榆稻田”逐渐变为“稻蟹共生”,“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地双收”。他还新建了全市最大日产100吨精米加工厂和冷库,大幅提升了水稻种植生产、储存、加工、产业化服务能力,持续完善全产业链,真正做优做强了本土品牌。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榆阳区按照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头雁”培育项目,创新提出“三段式培训”,建立“三项保证机制”,推动发展“三个经济”,形成“头雁”培育“333”模式,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树立了标杆。
经过前两期培训,一批批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带动15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50多户初加工企业和3000多名农户共同发展,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优良局面。
“榆阳区将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持续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让年轻人愿意回、干得好、留得下,让新农人站上兴农‘C’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榆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源表示。(作者:记者 吕晶 通讯员 贾赟)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