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立冬将至,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高山上已是白雪皑皑。
县城周边,海拔约3000米高度的松潘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重庆市农科院油料所的科研人员赶在冰雪覆盖前,收完最后一批豆子,准备带着它们回到重庆继续开展种植试验。
“这是重庆的蚕豆品种在松潘种植的第3年,今年是鲜食蚕豆首次大面积推广,总面积有2000亩,平均亩产2000斤、产值超4000元!”研究员杜成章说,由于高原生产错季,松潘的豆子卖价高,市场也好。
就在今年8月蚕豆上市前的现场观摩会上,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新对重庆蚕豆在松潘推广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是重庆农业科技成果在四川应用的良好范例,后期我们将把这一整套技术模式推广到西南乃至全国适宜地区。”
从2022年首次“踏入”松潘高原,历时近3年,来自重庆的蚕豆品种终于扎根松潘、“绽放”高原!
一进松潘
解决“非粮化”燃眉之急
阿坝州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黄龙及九寨沟景区。
早在10年前,杜成章前往九寨沟旅游时就惊喜地发现,沿途竟有人种植蚕豆。
“我当时还兴冲冲地跑上去询问牧民,得知当地种植得并不多,并且是作为牦牛的饲料用。”杜成章很快得到启发:既然当地能种蚕豆,自己的蚕豆夏繁试验为什么不能放在这边开展?
蚕豆夏繁试验是指,寻找气候“冷资源”,在重庆春季蚕豆收获后,无缝转场,再开展一季种植试验,加快科研进度。
当时,杜成章已在贵州毕节有了夏繁基地,但阿坝州因旅游开发,交通更为方便。次年,杜成章就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租了三五亩地完成了基地更换。
“这边气候条件太好了,病虫害也少。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如果哪天能在这边建立一个大面积的试验基地就好了。”杜成章说。
2022年春节刚过,来自松潘县的一个紧急求助电话,让杜成章的这一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
松潘县紧邻黄龙、九寨沟景区,为了搭上这趟旅游“快车”,近年来,当地农投公司在松潘现代农业园区栽种了大量薰衣草、鲁冰花等观赏花卉。2020年一开园,短短20天就创造了200万元的门票收益。
由于产业园的3000亩土地皆为耕地,随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这3000亩的园区被要求在3年内完成整改。
能不能在改种粮食的同时,又能种出观赏价值?来自重庆市农科院的一项科研成果吸引了松潘县政府的注意——由杜成章牵头选育的全球首个食赏两用蚕豆品种“豆美1号”。
蚕豆原本没有顶端开花以及开红色花朵的性状,最多就是一朵白花,还被挡在叶片背后。2020年,杜成章利用一株特殊材料,成功选育出顶端开出红色花朵的“豆美1号”。
从网上获悉此消息的松潘县很快联系上杜成章,希望能推动该品种在松潘推广,种粮、赏花两不误,为当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提供解决方案。
“时间非常仓促,一时间我连种子都不够。”杜成章迅速将手里能收集到的“豆美1号”种子,以及其他具有食赏两用价值的蚕豆、豌豆、油菜品种及育种材料共计千余个带去松潘,开展了50亩的试验种植。
播种时已是“五一”假期之后,较正常播期晚了月余,但收获时测产显示:食赏两用豌豆干籽亩产达500至800公斤,食赏两用蚕豆干籽粒亩产达200公斤。
“这里蚕豆的产量比重庆平均亩产还高50斤,这么仓促的情况下,都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可见这边的气候优势有多明显!”杜成章说。
二进松潘
蚕豆花在高原惊艳绽放
第一年的成功种植,让双方都有了底气。2023年春节后,松潘县又紧急联系杜成章,希望把试验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1000亩。
“其实,2022年出于试验的目的,我就有意识采取了不同的种植模式,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杜成章说,松潘县蚕豆适宜的种植季节是3月份,但当地海拔高,有时候气温反复,遇上倒春寒的话就会影响蚕豆生长,而采用地膜覆盖的地块增产率能达到50%以上。
此外,由于高原地区通透性好,光照强,病虫害少,试验发现,若种植密度增加,还有很大增产空间。
杜成章从中也发现了问题:“高原紫外线强,会对花色有影响。上午花色明显更鲜艳,到了午后随着日照变强则会变浅。”
针对这些特征,在第一年离开松潘前,杜成章就做好了准备,特意留取了花开得最漂亮的、根茎最粗壮的植株返回重庆,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提纯复壮。
2023年3月,杜成章以“豆美1号”为主,将精心挑选出的20余个适宜松潘种植的蚕豆、豌豆在松潘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了大面积种植。
当年8月,到了开花的季节,蓝天白云下,蚕豆和豌豆绽放出白色、紫色、粉色、红色的花朵,既漂亮又新奇。园区的门卫大爷忍不住跟杜成章说:“太好看了,我还以为能开花的粮油作物只有油菜呢,没想到蚕豆、豌豆居然也能开得这么漂亮。”
这一景象通过当地人口口相传,很快吸引一些游客专门前来“打卡”。
为了展示这一成果,并推广食赏两用农作物品种研究方向,2023年8月,重庆市农科院和四川省农科院联合在松潘举办了食赏两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邀请各省市的科研人员实地观摩。
千余亩蚕豆、豌豆开花的场景让不少专门从事豆类研究的专家惊奇不已,大家纷纷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也忍不住摘下蚕豆、豌豆花端详,称赞道:“食赏两用品种拓展了粮油作物的景观功能,突破了人们对蚕豆、豌豆的认知边界。这一技术不仅能助力三产融合发展,还能为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提供新路径!”
“那天观摩结束的时候,大家迟迟不走流连忘返,我们统一安排的大巴都发不了车。”杜成章笑着回忆。
三进松潘
食赏两用转向鲜食型的挑战
2023年食赏两用蚕豆大面积推广的再次成功,促成了重庆市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与松潘县政府的战略合作,三方决定在松潘启动“高原粮仓”建设。
就在杜成章认为接下来可以继续按部就班推进时,松潘县却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希望面积能够拓展到2000亩;另一方面,希望从赏花转向侧重粮食生产为主且产业效益能得到保证。
“这就是说,要从食赏两用转向鲜食型,毕竟只有利用高原反季节优势,种植价值高的鲜食蚕豆,才能使产业收益得到保障。”杜成章说,因要严格控制投入,他就不能仅仅是个技术提供者的身份,而要全程参与到生产中。
从“技术总监”升级为“项目总监”,杜成章不得不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动脑筋。
开源很简单,选择高产品种,将产量最大化。他很快选中了“渝蚕5号”,该品种今年4月在永川的高产创建测产中,“交”出亩产鲜荚2128.05公斤的好成绩,是常规产能的3倍以上。而且,该品种蚕豆的个头是普通蚕豆的两至三倍大,有特性,口感也更加软糯。
“节流方面就不太容易。这是‘渝蚕5号’首次上千亩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区域怎么布局、怎么安排生产计划、如何对接销售,每个细节都不容有失。”杜成章说。
他算了一笔账,园区土地流转费用是每亩2000元,按“渝蚕5号”每亩产值4000元算,如果要保证每亩有收益,最好成本能控制在1000元左右。
可当地人工短缺,蚕豆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工人一天的费用约200元,若播种、管护、采收全程依靠人工,能不能保证用工量且不说,每亩地人工成本就要超过2000元。
人工费用,成为节流的关键。因此,杜成章和团队决定开展机械化生产。
今年5月播种时,杜成章在当地找了一台小型通用播种机,按照蚕豆种子大小,亲手对种子进出口进行改良、调整,并对播种机行走速度作调试,解决了播种机械化的问题。
由于蚕豆大小不规则,机械化收割是个大问题。杜成章借助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力量,调来了他们新研发的蚕豆收割机,在部分宜机地块开展了机械化收割。
农机的使用,大幅降低了生产人工成本。“算上种子、肥料等,今年我们成功将每亩蚕豆的种植总成本控制在1000元左右,所以每亩还能有1000元左右的纯收益!”杜成章说。
今年8月,重庆市农科院和四川省农科院再次邀请全国豆类专家到松潘观摩。看到色泽碧绿、个大饱满的蚕豆,大家纷纷点赞。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新更是称其为重庆农业科技成果在四川应用的良好范例,可在西南乃至全国适宜地区推广。
“第一年很仓促,第二年在食赏两用品种上进行摸索,今年又迎来鲜食蚕豆的首次大面积推广,每一年都是新的挑战,但我们都一一解决,为松潘的粮食业贡献了来自我们重庆的‘方案’!”杜成章说,按照三方战略合作内容,他期待,未来在松潘能够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高原粮仓”共建故事。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