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火爆掀起了国人新一轮的读书热,很多曾经为人们遗忘的古代经典回归于读者的视线。从论语到庄子,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大话,水煮,解读,说法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给。续这些解读的背后,又有人紧跟其后,以“为圣人正名”之大义加以批驳或推崇。在经典的前沿,孔子、庄子、孟子等名人圣哲无疑是首选,名著之列,《论语》、《庄子》、《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无出其右。当古人与古书这些经典被解读之后,普通读者和受众该信谁的,又不该信谁的?
读者读书,难免为作者“心”和“意”所左右,我们读被曲解过了的经典,然后再给别人讲我们的感悟,如果最初的解读就是错的,那我们的做法无异于以讹传讹。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市场上光解读论语的著作便不下十数种,如果这种潮流发展下去就不是读书热了,而是传书热。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纽曼总结出了一套沉默的螺旋理论,他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话题回到百家讲坛,今天的专家和他们的思想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优势群体”和“优势意见”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关键的是,读者的酒力能否经得起推敲。当不胜酒力的读者畅游于书海之时,难免如邯郸学步一样,连最初的思想都埋没了。
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事,但不能走入极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对古人诸多的误解,这种误解的逐年加深,便有失公允。孔子这一几千年封建正统思想代表,历来便是争论的焦点,和孔子相关的著作和言论也不乏于世。支持他的人,历数他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反对他的人,遍陈其思想对社会的危害性。学术上的针锋相对是好事,如果出现一边倒那就不正常了。
大众传播的一种消极影响便是易使一己之言成众家之意,个人所标榜的所谓客观,无形之中被潜移默化。眼观经典的东西一点点被曲解和误读,不能说不遗憾。当个人观点通过传播的平台加以放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之于读者和观众。
我们不能去看电视剧去了解历史。同样,我们也不能去通过别人的感悟去感知经典。《论语》、《庄子》、《红楼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有着他们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解读它们的过程中,每个观众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感知体系,是去悟,而不是简单地去读。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执别人之思,强加于己所想,那么读了比不读之危害尤甚。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法使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读书亦然。在我们追溯经典的时候,如果读的都是别人的解读,最终可能都不知道我们是站在哪一边了。
读书贵有自见,没有自见地读,只会发现,曾经的经典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来源:北京日报 (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