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后,冬储大白菜陆续来到了新发地,上市高峰日时,日上市量达到30-40万,这些冬储菜主要来自我国的东三省。到了下旬,冬储菜上市量逐渐减少,由于北京的白菜价格降下来一些,东北的菜不来了,只有北京周边的一些冬储菜上市,主要是河北省的涿州和北京的大兴,冬储菜上市量在大白荬上市总量中只占到了10%左右的份额,其佘的白菜属于净菜,是去掉大菜帮只留菜心的净菜,这种菜用作冬储,显得价格稍高一些,因为经过储存,食用时还要去掉外层己风干的叶子,有些不划算。
造成今年适宜冬储的大白菜上市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4条:
1、种植面积减少。由于一些菜农调整了种植结构,减少了白菜的种植量,冬储菜的种植量也相应减少。
2、产量下降。北京周边的一些菜农担心白菜卖不上价,故在白菜的生长期内疏于管理,致使白菜生长不壮,直到知道白菜价高时再追肥,天气已凉,于事无补了。一位商户说到:我这一车菜拉了1万斤,以前收1亩的菜就够装1车的,今天我是收了2亩4分地才装了1车。我们也可以从净菜的大小来证实该商户的说法,现在净菜的单棵重量仅在4斤左右,己失去了大白菜的"大"字了。
3、菜农就地冬储。河北省离北京最近的一些县,当地相关部门引导告诉农户,经过冬储后再上市时,菜价肯定比现在高,农户只要在地头挖几个浅坑,把白菜根朝下整齐地码放在坑内,上面盖上玉米秸,定期掀开秸杆通风,非常容易储存,何时菜价上去了,一天往新发地可跑两个来回。
4、冬储菜销售慢。进入新发地市场购菜的零售商们,几乎无人购买冬储菜,由于净菜的销售利润高于冬储菜,他们都乐于购买净菜拉回市内各社区菜站销售。商贩不上冬储菜,市民买不到冬储菜,批发商也就减少了冬储菜的上市量。
那么,市场上的冬储菜究竟卖给了谁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社会群体:
1、单位食堂。
设有单位大食堂的机关、团体、院校、部队,这其中又以部队的食堂购买量为大。他们常常是整车购买,自己来车,将商户的冬储菜整车地搬到自己的车上;其次是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车购买,为职工节省一些伙食费;院校的食堂也购买一些,数量要比前两类单位少一些,因为学校要放寒假,冬季的需要量因时间短而小一些.
2、市场近邻。
离市场较近的居民、民工食堂、大商户的自家厨房,这其中又以居民的购买量大一些,他们常常是自己骑着小三轮车,在市场小量批发2-300斤,买回家后自储自用,由于周边居民人员众多,虽然每户购买量不大,但由于购买者多,所以销量最大;其次是民工驻地的临时食堂,一次购买1-2000斤,做为民工的冬季用菜;一些大一些的商户,由于雇有多名伙计,对伙计要管吃管住,也存上近千斤白菜,以备冬日之需。
总体而言,上市量总数的75%被第一类群体购买,15%被第二类群体购买,10%流入其他市场。(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