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西街往事(三)

  对于过去的张北人来说,张北西街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街。过去所说的西街,不是就单单指从十字街口到西门外这条大街,而是指西街和西街路南路北的整个街区。西街路北尤为繁华,整个街区四通八达,与城北的万佛寺、牲畜市场相连相通。牲畜市场客商云集、人来人往,万佛寺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贸易与文化相互支撑并融合,给张北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往来于张北的外地人多由西街入城,加上西街客店、车马店众多,所以西街成了张北最聚人流客流的地方。游商住在西街的客店,由小及大,挣了钱,就在西街买地,成了坐商。周边的农民进城办事,往往当天走不了,也多在西街住下,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做”,于是西街的买卖越开越多、越开越火,城门里放不下,就向城门外发展,大街两侧没地方,就向临街的小巷子发展。许多外地人也把做生意的目光投向西街,远在张家口、北京的一些老字号纷纷在西街设分店。“亚细亚”煤油庄最早入驻张北就落脚西街,一时间,西街出现了许多张北当时没有的许多新鲜的买卖和行当。 
  由于西街特殊的交通优势,造成西街的商家本地人少,外地人多的局面。外地人不光带来了张北没有的新货,也带来了全新的经商理念和策略。
 当时西街商人多来自任丘、阳高、蔚县、津京一带,这些外地人常住张北,将坝上张北人的热情、大度、宽容、豪爽与山西人的精明、能算、敢干,关南、津京人的眼光远,思路新以及口里蔚县人的心灵手巧、精明干练,淮安人的淳朴憨厚、埋头苦干,阳高人的勤劳务实、坚强忍耐,任丘人的古道热肠、能言善辩等诸多优秀品质交汇融合,形成了张北商业崇尚诚实信用,热情好客,童叟无欺,一丝不苟,克己自律和谨言慎行的经营风范。 
  以当时的杂货铺为例。由于这些开杂货铺的的商号起家前多为在张北挑担走村串户的货郎,他们对坝上人的生产、生活比较熟悉。坐地开店后,他们特别注意研究当时的市场,并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当时张北农村没有商店、农民进城又很困难,进一次城就会买半年甚至是一年的生产生活用品,所以当时西街的杂货店都是百货店、干货店,杂而全。上至绸缎布料下至针头线脑一应俱全,只要是生活需要的,应有尽有。可以说:“客人一进店,衣食住行全买遍”。为了招揽顾客,他们特别注重服务态度,客人进门,伙计们就端茶递水,热情接待,百看不厌,百挑不烦,绝对不让客人转到第二家。为了抢占市场,他们广开货源,努力在商品的花色品种、规格质量上做文章,有的商号从外地进了货甚至不急于回店入库,而是马驮车载地在张北的四条大街上招摇过市,大做宣传,力图吸引人们的眼球,大有今天广告宣传车的意思。同时,他们还采取“赊销商品,秋后算账”、“送货下乡,以粮换货”、“保本让利,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更有高明者,主动与车马店、粮店老板密切关系,通过粮店、车马店引荐顾客,招揽生意。除了这些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西街商家大都秉承诚信,恪守商道。许多时候,一些乡下大户进城,白天看货拉“单子”。晚上商店打烊后,由伙计送货到客人落脚的客店,客人收货后付款,相互信任,成了规矩。
 西街的红火源起西街便利的交通,但更大程度上依赖西街商家的经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相互学习、互利互惠造就了西街长盛不衰的商贸格局。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尽管张北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风雨雨,但西街一直保持了其固有的热闹非凡。207国道开通后,西街黄金地段优势更加凸显,经商热浪再次潮涌西街,80年代初,这里已经成为张北淘金的首选地段,多种业态云集,人气财气集聚,地价一路攀升。这条街为普通张北人提供了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为有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了绝佳的致富平台。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各地商人在这里淘得了第一桶金,可以说—张北富商,多源起西街。

                                   来源:张北报

 

  • 农民经纪人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阎洪博

主营:禽蛋购销/巴斯夫预混料

平度市德诚饲料原料经营部

主营:饲料、有机肥原料出口及国内销售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