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这段新闻:“近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今年物价直到12月份才会有所下降,10月份的CPI涨幅将高于9月份。他强调,四季度要稳定物价,必须盯住食品和居住两个价格,同时要关注流动性。9月份我国CPI涨幅达3.6%,创23个月来的新高,前三季度CPI上涨2.9%。对此,姚景源分析指出,从CPI构成分析,构成物价统计的八大类商品里,1—9月份有三类价格是下降的,但食品和居住两个价格是上涨的。据介绍,1—9月食品价格上涨了8.0%,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而物价上涨的70%是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在9月份3.6%的CPI涨幅中,食品推动了2.58%;上涨幅度排第二位的是居住类价格。姚景源说,“食品和居住加在一起,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达到90%”。对于四季度物价走势,姚景源认为,不用太担忧。因为,占我国粮食总产量75%以上的秋粮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丰收,为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针对房价也在大力调控。“9月份CPI涨3.6%,有人讲是最高点,我是不太赞成的。” 姚景源说,“通胀的下一步走势还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到12月份会下来,因为12月份有翘尾因素。”
今年农产品价格大部分高于往年,而农产品交易规律也被今年的许多因素所打破,上面的新闻是一个大环境因素。从近年农产品各品种交易变化可以看出,还有许多因素是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1、气候 :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什么‘倒春寒’、‘冰冻’、‘雪灾’、‘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干旱’等等,全国各省市部分地区时有发生。这些灾害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同时打破了农产品成长周期规律,特别是蔬菜产品,延迟上市,蔬菜是人们的必须品,北京市场的蔬菜主要来源于外埠省市,蔬菜品种相互上市时间都有着各产地上市时间上的衔接规律,然后气候导致部分菜品出现了短时间的衔接断茬期,如春后的蒜苗,本来四川产地的蒜苗销售进入尾声,接下来应是江苏产地的蒜苗进京销售,可是由于‘倒春寒’的影响,江苏产地蒜苗延迟了一个多星期左右上市,在这衔接期间出现断茬期,使得蒜苗价格一下暴涨,由6元/公斤左右(批发价)涨至12元/时恶劣气候还给种植者带来了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特别是蔬菜中的带叶菜,气候变化直接造成交易价格的忽高忽低,波动较为频繁,特别是夏季,经暴雨,再晴天,给采摘与运输带来极大困难。最近的果品中,此季节应正是海南西瓜大量进京销售的时候,可是海南的强降雨导致北京现市面上无海南西瓜,只有山东秋季瓜在应付需求者的局面,西瓜价格一下飙升近倍。气候还同时带来了运输上的困难,长途运输,有些农产品不适于长时间的运输,如蔬菜、禽蛋、果品等等,而这些品种往往是外省产地运入北京市场的,如有恶劣天气发生,运输受阻,也影响了农产品交易价格上的稳定。据经营果品的商户讲,去年冬季经营‘砂糖橘’的人都赔了钱,为什么?主要是去年冬天气温寒冷,大量的‘砂糖橘’运输过程中造到寒冻,销售时产生大量腐烂现象,损失很大,天气寒冷销售又为不畅通。因气候因素导致农产品的许多连带困难还有很多,如灾难,造成本地货源紧缺,而都去某个产地集中上货的现象,导致水涨船高,如今年的禽蛋价格不稳定,主要来自于这个原因,产地价格上升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2、与农产品相关连带产品的价格上涨:传导了农产品各种费用的上涨。对于种植者、养殖、销售者的各种费用的增加,如:人工费、电费、油费、煤火费、水费、原材料费用等等,这些是每一个人的必须品,大环境中的各种商品都在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种植者、养殖者、销售者各环节的费用。城镇居民、公务员、退休人员等有国家生活补贴与工资上涨,而从事农业的与经销商没人补贴,只有提高农产品适当价格才能让自己的收入增高。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运输费用的增加,而北京的农产品货源大多来源于外埠,无不加大经营农产品人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如粮食,粮食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养殖者成本的加大。今年猪肉价格再次上扬与伺料价格上扬有着直接关系。
3、种植面积与种植品种的不稳定:导致这两种情况不稳定,主要是种植者的种植心理与盲目的跟风行动,今年这个菜品挣钱了,就追风种植,造成市场供求失衡,导致过量,价格一下跌致烂到地里都没人要。价低伤农,这些种植者又开始盲目的种植其它品种,再次导致供求失衡,而这种失衡是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好的。如:大蒜,2006年大蒜价格卖过猪肉价,批发价在12元/公斤左右,这一年大蒜挣了钱,于是种植者开始蜂拥跟风种植,一直到2008年种植达到了一定高峰,在2008年6月份正是新蒜产出时间,蒜价跌到0.4元/植者开始大量减少种植面积,改种其它品种,到了2009年春后,由于大蒜库存开始销售,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大蒜价格开始回升,这种因种植面积的不稳定,再次造成大蒜价格反弹,到了2010年大蒜价格开始反弹到最高点,此时大蒜价格又回到了历史高点批发价在13元/公斤左右。而其它菜品也是如此,今年姜贵,土豆贵,有着气候、费用加大原因造成,也有着种植面积的直接原因。再有就是种植耕地的逐年减少,据有关信息所报导,中国每年的种植农作物的面积都在减少,好多农业转入工业与其它产业的开发。这也是一方面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种植者与经销者未有信息上的及时沟通,还有就是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极度匮乏!但,可喜的是有些地方政府与种植者、经营者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如今年的香蕉,今年香蕉销售一片大好,即卖出了好价位,又让种植者与经销者都有了可关的赢利。据经销售者讲,今年香蕉产地政府经过多方研究与视察,采取了宏观调控与策略引导:‘科学种植、分批上市’的办法,调整了产地种植者面积和种植时间,错开了各产地集中上市的时间,如果偶然碰到一起上市,那么采取冷库先冷存,待市场好的机会再次上市,这样避免了多个产地集中上市造成积压的现象。希望蔬菜种植者与经销商也应鉴一下此办法,但蔬菜不同于水果,品种较为繁多,有待探索。
4、农产品流通环节与销售环境再次影响了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流通环节越多、销售环境越高档,农产品价格越高。为了避免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近几年各大批发市场采取了与产地产销挂钩的形式,或是为其提供便利与实惠的专卖区的措施,来平定物价。但,批发市场只能压低自身市场的批发价格,批发出的各流通环节就无法掌控了(批发市场有批发市场行业的规定,批发市场内不能零散销售农产品),批发出的农产品流入早市、小农贸、街边门市、配送中心、各大中小超市等等,这些流通环节价格是其自行定制,而这些环节与批发市场的批发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所谓的销售环境,越是高档的地,加上的成本价格越高,你到手的农产品就越贵,有的甚至高于批发价格数倍,不足为奇。如绿豆芽菜,批发市场批发价在1.7元/公斤左右,早市在3元/公斤左右,小农贸在2.1元/公斤左右,街边门市(还指的是四环附近的门市)在3元至3.5元/公斤左右,配送中心给客户配菜价为2.7元至3元/公斤左右,大中小超市为,3元至5元/公斤左右不等(其中还有包装好的成袋销售价格更是贵上一等。)这种销售环节与销售环境,不光是蔬菜,其它农产品也类同。如白条猪,在批发市场为整扇批发,价格较低,但由批发市场批发到下面的各环节后,销售者把整扇的白条猪经过部位加工,分部位销售,价格就不同了,把这些部位的销售价格统一起来一平均,远远高于批的白条猪价格,而这些不同部位的销售同样在不同的销售环境里价格也不相同,相差很多。
5、当地诸备应急农产品品种数量有限,远远达不到抑制众多农产品突然涨价:近几年政府为了百姓能吃上低价的农产品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给养殖者、种植者的各种补贴政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春节与国家重要活动期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免收进门费政策、遇到恶劣气候进行库存储备农产品措施等等,真是费了不少心思,而且政府官员在节假日期间也不休息,前来视察农产品供应与食品安全情况,都是为了百姓着想。但,农产品品种太多了,储备只是能用来应急之用,蔬菜类只有冬储菜类便于长期储存,但费用太大,再有是产地受灾产量减少,市面上货源都不多,更别提用于储存,货源更是紧张。肉类还算适于储存,但养殖成本的加大,是无法解决的。储备只能储备极少农产品品种,大多数农产品还要产地及时供给。
6、宏观调控有限:在农产品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利用事先储备的货抛出可以暂时抑制物价。但,储备品种有限,只能抑制少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多数品种调控起来还是有限的,蔬菜类与鲜活农产品类不好储备。在近几年宏观调控成功有效的也有不少,如:猪肉价格在近几年内,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与补贴政策算是成功的,今年养猪成本的加大,但白条猪批发价格是稳步上扬,没有太突然的悬殊上涨,让人们可以接受。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在所有农产品价格上扬中还算是稳步的,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有效的成果。但,国家能调控的农产品品种有限,其它农产品由于各种原因不好控制。
从以上这些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看,需要多方的努力、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信息沟通、相互想出好的办法,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大洋路市场信息中心 (房淑霞 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