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试点:破解农村金融“三难”

农村金融普遍被认为有“三难”:贷款难、支付结算难、金融知识普及难。如今这“三难”正被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逐步破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委书记王西冀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覆盖全部农户的县;第一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第一个通过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和农村支付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县。” 

 农民有了敢想敢做的“资本” 

 隆冬腊月,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蔬菜种植大户黄锦永田里的葱长势喜人。“快过年了,葱能卖得贵一点,除去一亩2000块的本钱,一亩能赚几千块。”黄锦永指着菜地告诉记者,多亏了农业银行(2.60,0.00,0.00%)的贷款,他才敢放心承包那么一大片地。 

 黄锦永说,2007年,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租了40亩责任田,全部用于种植香蕉,岂料年末的南方冻灾使香蕉运输受阻,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香蕉挂在树上烂掉。本来想在2008年打一个翻身仗,却没想到五六月份连续雨水让土地过于潮湿,香蕉害上了黑心病,在当地两角钱一斤都卖不掉,外地客商更不愿意收购。黄锦永现在还对两年前的损失感到痛心:“我那两年总共大概损失了15万,连土地承包费都交不起。” 

 正当黄锦永一筹莫展时,村干部告诉他,田东要搞金融试点,农民贷款门槛降低了。黄锦永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农业银行田东支行申请贷款,在2009年初以惠农卡、农户联保等方式贷款共7万元。拿到贷款,他种上了葱、西红柿、玉米等,当年就净赚4万余元。 

 黄锦永能够“翻身”正是因为赶上了田东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东风”。2008年,吴邦国委员长到田东调研时批示: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建议以田东为试点,在中央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破解这一难题。 

 “三个全国第一”背后的尝试 

 田东县副县长华东认为,农村金融“三难”不仅在田东,在全国农村都普遍存在。“三难”暴露了农村金融服务,支付、信用体系,农业保险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不协调。 

 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后,纷纷撤出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急剧缩减,截至2009年末,全国有279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试点前田东县辖区内只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含营业部)9家。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和银监部门推动,田东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田东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了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田东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思林竹海农村资金互助社,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到9家,小额贷款公司及保险公司增加到10家。两年内,银行业网点覆盖了田东所有乡镇,田东成为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种类最多的县,2010年网点达到1.2个/万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机构的增多使田东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跃起来,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及产品。面对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田东探索出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库存产品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扩大小额贷款投放。为了让银行放心放贷,田东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创了香蕉、甘蔗、水稻、芒果的特色农险品种,人寿保险联合县农合办采取的“新农合30元+小保险10元”捆绑销售模式,让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真正打开农村小额保险的市场。 

 “硬件的完善仅仅是保障条件,软件服务的跟进才是关键。”华东认为,只有将农村金融服务的“桥头堡”建立到行政村一级,才能真正让农民得实惠。于是,田东县首批31个行政村“三农”金融服务室“破茧而出”,服务室工作人员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或本村经济能人担任,除负责向村民宣传银行、保险知识外,还承担着贷前调查、采集和更新村民信用信息、对村民进行使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培训等工作,成为银行与农户、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有效服务平台。截至2010年末,以服务室为渠道发出的贷款共计20736万元,为7474户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 

 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逐步实现了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改革两年来,田东的贷款投放量大幅增加,年均增幅达到36.53%,其中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量的70%以上,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南华糖业、金荣纸业等“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农户”模式,竹海资金互助社、鸿翔(香蕉)资金互助社等“资金互助社+保险+农户”模式,有效带动了竹子、香蕉、芒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 市场大户

门丽

主营:盆景、绿植

赵文保

主营:代购代销香菜、莴笋、茄子、韭菜、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洋白菜、

徐建立

主营:名牌挂面批发

余少红

主营:特种蔬菜

邓克明

主营:淡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