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内交易的蔬菜价格呈上涨势头,且幅度不小,选取清明节前期(4月1日)和后期(4月11日)为监测日, 4月1日总成交量约为400吨/天,4月11日总成交量约为500吨/天,涨幅为25%,外地蔬菜占总成交量中70%的份额。成交额同比增幅为35%,多数品种蔬菜的成交均价上涨明显。监测日中番茄、小葱、大白菜、土豆、茄子和莴笋等交易量较多,成交均价的变化幅度为+55%、+83.2%、+36.2%、+60%、+37.8%和+27.6%。
原因:
一、本地蔬菜近期处于冬季蔬菜与春季蔬菜的交替断档期,去年冬季播种的蔬菜经过前期两三个月的上市销售已渐入尾声,逐渐下市,而春季播种蔬菜还未进入全面收获期,故形成了交替断档,一时无法大量上市供应市场,因而创造了商机给外地蔬菜进入市场占据份额,成交均价自然随行就市,水涨船高。
二、近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禽流感“疫情再一次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十年前的“非典”疫情令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恐慌心理驱使消费者普遍拒绝采购禽类产品,并殃及畜类和鱼类产品,着重将蔬菜作为主要的采购对象,间接助推了蔬菜成交均价的上涨。
作为老百姓普遍意识中的“抗菌蔬菜”大蒜并没有在此阶段出现大幅上涨,成交均价两日相比增幅为12.6%,蒜薹、蒜苗等产品也未出现大幅上涨。或许这与江南一带尚无形成食用大蒜的偏好有关。
随着本地春季播种蔬菜的上市,外地蔬菜的占比份额将会缩小,不过因品种存在差异性,所以两者的总成交量将呈上升趋势。本地蔬菜的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整体成交均价的过快上涨,不过“疫情”还未被完全遏制,消费恐慌心理的依然存在,对于蔬菜的需求量还会进一步有所增加。预计直至月底,成交均价还将有所上扬,但幅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