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市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整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连续20年实现全市建设用地项目的占补平衡
近年来,针对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局面,合肥市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大力组织实施以董大水库水源地、新桥机场、庐江汤池“三大项目”为代表的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整体推进项目,积极破解土地资源要素制约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自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实施通过验收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6320个,建设总规模165.72万亩,新增耕地51.65万亩(其中可用于占补平衡36.29万亩),连续20年实现全市建设用地项目的占补平衡。
省政府已批准实施260个批次增减挂钩项目,使用周转指标9.65万亩。这些周转指标中,约1.55万亩用于安置点新村建设和项目所在乡镇的建设发展,腾出的8.10万亩建新指标用于各县市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落地。
批准实施市级土地整治重大项目48个,建成37个安置点,总建筑面积361.4万平方米,在建7个安置点,总建筑面积137.1万平方米;完成旧村拆迁464万平方米,搬迁群众8.03万人,复垦宅基地2.48万亩。
补充耕地指标保障了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落地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获得补充耕地指标50多万亩,保障了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及时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汪晖表示,增减挂钩结余指标8万亩调剂到城区使用,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既保证了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又解决了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总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例如,巢湖市组织申报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后,解决了普尔德、合肥鑫盛新材料、皖维PVB胶片、巢北粮油、皖维德瑞格等项目用地6007亩,完成投资约150亿元,年税收约3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1000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途径,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肥西官亭将建设全国最大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同时,土地整治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整治后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0.3-0.5个等级,小田变大田,项目区内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升,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将整治后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入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来实现农民增收。
长丰县杜集镇邱集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后,与安徽育蕾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振东水果种植合作社签订了约1500亩的土地流转承包协议,经过科学育苗,机械化耕种,现已种植有机水稻、有机蔬菜、火龙果等多种经济作物,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以从企业获得固定租金600元每亩,在企业日常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7000元以上。
肥西县官亭镇引进安徽万利合资、燕之坊,计划投资36亿元,启动了5万亩碧根果综合农业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种植、研发、观光、采摘和优质果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据初步测算,当地群众年人均收入增加近2000元。
农民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社区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不仅是新村建设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据了解,土地整治把原先布局松散乱、农民出行难、人居环境差、生活条件低的旧村庄拆并,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新社区。
合肥市高度重视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化服务管理问题,通过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服务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致富,为农民办实事。
长丰县杜集乡邱集村安置小区建成以后,相关的配套设施完善,家家通上自来水,新建老年设施活动中心,新建具备常规医疗救助能力的医疗室,新建为民服务中心等,小区环境卫生由政府招标鸿鹤物业来统一管理,专聘3名物业协管员进行专门的监管和小区内的日常维护。
下一步,合肥市将进一步用足用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政策,加大组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力度,重点主抓整村整体推进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村庄整治新增耕地潜力,立足自身解决各类建设项目落地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晨报记者 余佼佼(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