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已经渐显凉意,广袤的草原开始泛黄,不少牧民已经完成了打草工作,为牛羊安全过冬储备了足量饲草。记者一行人来到克什克腾旗,踏上一望无际的草原,见证羊肥牛壮的产业成果,探寻当地现代肉羊、肉牛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宝贵经验。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旗家畜存栏240.7万头(只),其中牛40.7万头、羊200万只,计划年出栏肉牛20万头,肉羊130万只。全旗畜牧业稳步实施“稳羊增牛”发展战略,促进畜牧业大旗向畜牧业强旗转变。“为了实现现代肉羊、肉牛高质量发展,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扶组合拳,形成了发展‘套路’,多措并举、多方跟进。”旗农牧局局长马学生介绍。作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肉羊、肉牛产业发展不仅重视规模,更重视质量,采访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克什克腾旗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发展“套路”。
套路一:种业攻关打头阵
克什克腾旗十分重视肉牛、肉羊育种,旗肉牛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品种为主,稳步推进昭乌达肉牛新品种育种工作,现已建设昭乌达肉牛核心育种场3个,育种户19个,组建昭乌达肉牛核心母牛群3600头,核心犊牛群1500头。目前建成肉牛活畜交易市场1处,发展基础母牛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28户,先后推广应用了胚胎移植、同期发情、标准化养殖和肉牛育种等多项适用技术,初步形成了生产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肉牛生产格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旗肉牛存栏达到40.7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24万头,良改率达到97%以上。
同时,发挥肉羊种业优势,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旗肉羊以昭乌达肉羊、乌珠穆沁大尾羊品种为主,通过推广应用舍饲育肥、同期发情、胚胎移植、两年三产和新品种培育等适用技术,助推全旗肉羊产业健康发展。2019年新增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一家,填补了该旗肉羊企业无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的空白,拥有“昭乌达肉羊”和“戈壁短尾羊”两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羊品牌,昭乌达肉羊存栏85万只。现拥有种羊生产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1家、旗级11家,年生产种羊1万只。克什克腾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羊种业)于今年4月5日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公示,成为自治区唯一通过评审的旗县级创建单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旗肉羊存栏200万只,年出栏肉羊130万只,良改率达到97%以上。
“我对我们的羊有信心,从生产性能来说是数一数二的!”内蒙古草原金峰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草原金峰”)为国营好鲁库种羊场转制后成立的国有控股的种源企业,草原金峰发展迅速。目前,拥有52万亩草场使用权,昭乌达核心种羊群1万只,同时拥有种羊检测中心、胚胎移植中心、机械剪毛标准车间、农牧民技术培训中心、牛羊粪便处理中心(颗粒燃料、有机肥厂)。具有年生产昭乌达种公羊2000只、母羊1万只的供种能力;每年培训农牧民1200人次。“我们在新品种育成的基础上确定了旨在提高昭乌达肉羊产羔率高繁品系选育,及提高产肉性能体大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出年繁殖成活率达到170%的昭乌达肉羊高繁品系核心群500只,成年羊体重提高15%的昭乌达肉羊体大品系核心群1500只。”李瑞向记者介绍,对原有的细毛羊产区,继续实行提纯扶壮提质增效模式;对广大粗毛羊为基础母羊产区的本地羊、小尾寒羊、湖羊,建立以昭乌达羊为父本的二元经济杂交的繁育体系,争取在3~5年内,昭乌达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套路二:打出帮扶“组合拳”
“在助推现代肉牛、肉羊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要摸清家底,二要明确发展思路,三要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四要激发农牧部门工作人员的干事激情,五要积极申请项目支持。”马学生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发展经验,侃侃而谈。多年来,克什克腾旗强力推进“金融扶持、改良防疫、饲草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形成帮扶“组合拳”。马学生介绍,预计到2025年,全旗肉牛存栏达到7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54万头,人均拥有基础母牛4.5头;肉羊存栏控制在200万只以内,其中基础母羊120万只,人均拥有基础母羊10只。
金融扶持方面,邵云志介绍,通过协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贷款10亿元,贷款周期3年,年利率5厘以下,旗财政贴息2厘,主要用于新增基础母牛补贴。新增基础母牛要进行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完善配种、怀孕、产犊等相关信息,新生牛犊数据要与新增基础母牛数据进行对比,档案信息齐全、真实,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贷款落到实处。每户贷款额度控制在10~30万元。另外,旗财政对每头基础母牛保险补贴100元,犊牛全部上保险,提高农牧民抵御风险能力。
改良防疫方面,克什克腾旗把肉牛改良作为加速肉牛产业扩群提质的切入点,抓好全旗肉牛改良站点建设,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加大基础母牛群保护力度,扩大基础母牛群体规模;强化家畜改良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改良技术员培训力度。“全旗现有改良技术员220人,计划每年培训200人,力争到‘十四五’末,改良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马学生说。同时,完善改良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3~7家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改良防疫企业,建设改良实训基地13个,改良站点1000处,使全旗124个嘎查村都拥有9~10名改良技术员。建立以官方兽医为主、社会化服务为辅的防疫体系,持续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建立和完善重大疫病快速反应机制,坚决控制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饲草保障方面,建设应急储草站4处,平均每个储备站储备饲草3~5万吨,每吨饲草储备给予补贴50元。在重点路段建设挡雪墙,利用现有机械,保障饲草调运。加强优质肉牛、肉羊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引进加工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化饲料加工企业。积极争取草牧业试点项目,进一步深化农牧民补助奖励机制,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牧草加工利用技术,加快高效牧草机械技术推广,提高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依托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强青储窖和秸秆储存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青贮技术推广工作,购置秸秆打捆机、打包机和青储收割机,构建以合作社、家庭牧场为主体,集收获(收割、打捆、粉碎加工)、出售为一体的饲草社会化服务体系。
套路三:家庭牧场寻突破
目前,克什克腾旗在农区着力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户、专业组、专业村、专业镇,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打造专业户100户,专业组10个,专业村1个;牧区着力打造家庭牧场,每个苏木平均每年新增家庭牧场20个。针对建设标准,记者了解到:专业户和家庭牧场要求基础母牛存栏50头以上,具备相应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农区实行全舍饲,牧区(乌兰布统苏木实行全舍饲)以半舍饲为主,全部进行人工授精,佩戴耳标,棚圈面积300平方米以上,青贮窖200~300立方米以上,储草棚200~300平方米以上,应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地,同时具备相应的饲草料设备、堆粪处理设施、水电齐全等条件,家庭牧场需有适度规模的粪肥堆放点,并经旗农牧部门认定方可入库。专业户达到10户(20户以下的村民组需达到总户数的50%以上,有适度规模的粪肥堆放点)可成为专业组;专业组达到50%以上,肉牛养殖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可成为专业村;专业村达到50%以上,可成为专业镇。
“现在,有一部分牧民固守老旧思想,发展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牛羊当宠物养’,不注重养殖效率,不接受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产方式。因此,需要我们农牧部门工作人员持续不断地开展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的工作,给农牧民算好每一笔增收账,让他们切实看到增收的可能性,激发其发展动力和主观能动性。”马学生说。在采访过程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马学生脱口而出的一笔笔为农牧民算好的增收账,他用数据说话,用数字让农牧民信服,手中的计算器算出的不仅是农牧民的效益,更是全旗牛羊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有了旗政府的全力支持,农牧民们纷纷投入到家庭牧场的建设中来。记者一行人来到达来诺日镇岗更哈斯家庭牧场,该牧场是由该镇牧民宝玉华创办。该家庭牧场从自主经营到加入合作社,一路走来,探索开拓出一条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联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畜牧业发展道路。通过科学饲养,目前该家庭牧场优质基础母牛已达106头,每头牛日产奶量达45斤。
2013年,宝玉华吸收周边11户踏实肯干的牧民组建了克什克腾旗新牧人养殖专业合作社;2019年,她创办了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新牧人传统奶制品手工坊;2020年创办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岗更嘎查家庭牧场,带领社员户及牧民发展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实现了奶制品从奶源基地、基础奶牛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宝玉华经营的合作社、手工坊及家庭牧场仅奶制品一项年销售收入达109.5万元,年纯收入达31.5万元。在她的带动下,该镇先后有20多户牧民从事奶制品加工,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2020年9月,宝玉华注册了“克旗岗更”系列奶制品商标;2020年12月,宝玉华及其团队生产的克什克腾旗奶豆腐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一袋袋印着自己品牌的奶制品从加工厂流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你们快尝尝我们自己做的奶豆腐、奶嚼口……还有奶子酒,这些你们出了内蒙可吃不了这么正宗的了!”宝玉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家的奶制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淳朴的笑容不仅是对当前生活的满足,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