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盯着主产区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主产区要一如既往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行动起来,各地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共同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今年我国粮食高位增产,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在牢牢端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同时,还要看到,粮食供给客观存在区域性不平衡现象。因此,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不能只盯着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当前,我国粮食产销仍然呈现“北粮南运”的基本格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粮食,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北方7个主产区生产了全国50%以上的粮食,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粮食。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南方曾是我国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国粮食产销实现了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转变,东北地区成为粳稻、玉米和大豆主产区,黄淮海地区成为小麦主要供应基地,而广东、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普遍偏低,粮食区域供应不平衡现象凸显。

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重任。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粮食从东北主产区源源不断运往南方主销区。今年入冬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寒潮天气影响,南方主销区粮食需求增大,交通运输部门多措并举组织“北粮南运”,满足销区用粮需求。另一方面,东北主产区依托粮食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玉米深加工、饲料养殖和食品加工业快速崛起,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不过,“北粮南运”产销格局并未改变,黑龙江粮食商品量、调出量仍然位居全国第一位,吉林人均粮食调出量居全国第一位。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主产区要一如既往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行动起来,各地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共同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全面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要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继续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的态势。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粮食品种研发力度,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在这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提高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要多措并举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并要强化种粮补贴资金监管,全面推行粮食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让农民种粮有奔头,更好地调动种粮积极性。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在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和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作者: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