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场里劲吹平安“枫” | 武汉洪山白沙洲市场派出所守好华中最大“菜篮子” | 夜色深沉,喧嚣的城市逐渐归于宁静。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的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依旧灯火通明,挂着各地牌照的大货车不时进出。 “市场24小时运转,越到晚上交易越多,凌晨三四点到达最高峰。”正带队巡逻的洪山区公安分局白沙洲市场派出所大市场综合警务室负责人严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这个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白沙洲增益冷链大市场一道,被称为江城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我们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为抓手,不断创新基层警务新模式,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守护好华中最大‘菜篮子’。”白沙洲市场派出所所长李娜说。 多元联动“调” 白沙洲地区两大市场商贩多、车流量大、流动人员多,矛盾纠纷也多。 8月9日下午,一司机从云南运来一车玉米,路上车辆发生故障,玉米运来时不甚新鲜,货主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司机向大市场综合警务室求助,民警李浩迅速处警。 这名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参警刚满一年,处理这样的纠纷已驾轻就熟。 “你们事先没约定运达时间,现在嫌菜不新鲜不给运费可以理解,但不能让师傅倒贴油钱吧?”李浩一番的入情入理的劝说,让双方心服口服。 “现在商户们遇到纠纷,直接联系我们。”严辉告诉记者,警务室向商户们提供一个“特供号码”,“只要接到电话,我们5分钟内就能赶到。” 这也是白沙洲市场派出所在市场里建立武汉首个7×24小时综合警务室的初衷。 然而,有些纠纷单靠民警并不能解决。 前不久,市场内一商行员工下班回家后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20余人赶来,索要高额赔偿。 “我们启动‘1+3+N’多元调解机制,以警务室为阵地,联合法官、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以及市场管理方等各方力量进行调解。”严辉说。 最终在民警带头下,相关各方共同出资,对死者家属进行人道主义补偿,妥善化解纠纷。 据了解,白沙洲市场派出所现已建立公安主导、社会参与、部门支持的高效调解机制,自去年以来,共推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83人次,辖区矛盾纠纷、求助类报警同比下降17.7%。 平安主动“防” 走进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警务室外巨幅电子屏、商行入口处乃至装货的泡沫箱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反诈宣传语。 “我们还发动民警建圈入群,常态化开展反诈宣传;每个月开设两次‘社区警校’,对商户进行普法宣传,防范各种风险隐患。”白沙洲市场派出所教导员刘晓晖说。 今年2月,增益冷链大市场的商户汪先生在网上接到一个“大单”:以50元每公斤的价格采购7.7吨冻货毛肚。 然而,货物装车完毕,买方却不断推迟支付尾款时间。 就在汪先生焦急等待时,他突然想起曾在商户群里看到的民警反诈宣传,其中就有以这种方式洗钱。 尽管随后收到尾款35万元,汪先生也没让货车司机离开,而是选择向警务室报警。 民警核实发现,付款账户所有人、四川的万某,正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已向骗子转款35万元! 川鄂两省警方迅速展开协同作战,成功对涉案账户进行止付冻结,将涉案资金退还给万某。 做好人防的同时,白沙洲市场派出所坚持向科技要警力,依托智慧社区警务,严密整体防控,形成根基扎实、智能感知的治安防控机制。 大市场综合警务室选育两名青年民警组建空巡小队,开展无人机专项培训,叠加地面警力,形成“人巡+视巡+机巡”立体防护网。 今年以来,白沙洲两大市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35.6%、15.8%。 全民参与“治” 守护华中最大的“菜篮子”,单靠民警可不够。 李娜和同事们琢磨出个办法:把市场里的保安、党员商户拢起来,组建“江城义警”队伍,配合大市场综合警务室开展工作。 “市场里有个商户,从小就有武侠梦。有次我们帮他找回手机,他特别感激。听说我们在组建义警队伍,便主动报名参加。”警务室民警谭浩说。 这支200余人的队伍有个响亮的名字:“市场平安哨”。 5月23日,生鲜区一辆电动三轮车突发冒烟险情。 当班义警迅速吹响“平安哨”,一边抄起灭火器冲上前控制火情、疏散人群,一边向大市场综合警务室精准报告。 警务室民警和微型消防站力量闻讯火速抵达现场,5分钟内排除险情。 为调动商户积极性,白沙洲市场派出所落实“一案一奖”“一事一奖”,与市场管理方达成合作,推行“平安积分”制度,队员凭借积分兑换租金优惠券、停车免费券等优惠;对困难队员定期上门帮扶,关心身心健康;设立“每月先锋榜”,鼓舞斗志。 据统计,“市场平安哨”自成立以来,先后参与警情处置99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622余起,群众满意率达100%。 “我们将组织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市场治理中,努力提升商户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市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未来,李娜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