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城市商报》 记者:施晓平、文心
“我们起早贪黑,东奔西走,社会地位并不高。不过,我们经手的萝卜青菜、鱼鲜肉排都是苏州老百姓天天少不了的。”仅苏州市区,从成量批发到设摊零卖,足有上万个菜贩。每天,市民所需的五六百吨蔬菜,三四百吨肉食都得通过他们的手,一道道搁进“马大嫂”们的菜篮子。
陈广洪:
用集装箱运来海南菜
陈广洪在菜市场是个名人。第一个用集装箱从海南运来鲜菜的就是他。
“路总是人闯出来的”,如今已经拥有四五个经营门面,并在工业园区购买了宽敞住房的陈广洪,对自己的贩菜生涯作了这样的概括。陈广洪是山东苍山人,部队复员后在乡镇机关工作。1993年,被外面精彩世界吸引的他毅然辞职下海,从此与苏州人的菜篮子结下不解之缘。第一个用冷藏车运来海南新鲜蔬菜,让他成了行内的名人。
刚到苏州的时候,他先是在南门市场卖菜。没过多久,“不安分”的他觉得小打小闹不是长久之计,就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买了辆农用货车到吴江、常熟等地收购蔬菜,然后拉到南门市场批发。
搬到南环桥的时候,拥有自备货车的菜贩已经不少,大家都在苏州一带收购蔬菜,竞争越来越激烈,本地蔬菜已基本无利可图。陈广洪得知老家的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时,就动起了脑筋,并很快就把老家的菜送到了苏州市民的饭桌上。
再后来,陈广洪发现苏州人喜欢吃新鲜货,于是他又把目光放到了海南。2001年10月,陈广洪赶到海南考察,并与一家农场达成了联营协议。11月,第一批海南蔬菜装在集装箱里,乘轮船运往上海,再用 运到苏州。集装箱里不断打冷气,以防蔬菜腐烂。整个运输过程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卖光却只用了一天。陈广洪于是继续到海南批蔬菜,可有一次集装箱温度没控制好,980箱蔬菜烂掉了一半,足足亏了三四万元。陈广洪意识到,水运周转时间长,容易腐烂,而且对行情变化反应慢。2002年,他改用 运输,运输周期缩短到3天,结果不但让苏州人吃到了天然、新鲜的蔬菜,自己也赚到了钱。
接着,哈尔滨的西红柿、陕西的包菜、四川的莴苣……都是陈广洪第一个引到苏州的。就这样,不安分的陈广洪让苏州人尝到了天南地北的新鲜菜。
韦大:除夕早上借菜卖
苏北阜宁人韦大,长得精精瘦瘦,脸色也不太好,几次动手术才拣回了一条命。他不能干重活,可照样把蔬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的成功之道是讲信誉。今年2月8日大年夜,手中无菜的他,为了不失约,他向其他菜贩借菜、高价购菜,结果自己亏了3000多元,却因此赢得了客户。
韦大1981年离开老家来苏州打工。1994年,一个老乡劝韦大不如卖卖蔬菜,这样可以多赚几个钱,上海的批发市场,他看到了苏州很少有人在卖的空心菜(蕹菜),就进了两箱货,每箱25公斤,乘火车、挤公交,费尽力气运回苏州。不料老婆看到后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你这菜别人都不卖,可见没人要,拿回来卖给谁去?”韦大吃了这一吓,只好按进价销售,没想到那些菜竟然被一抢光,顾客们还问他第二天有没有了。韦大连夜赶到上海进货,提了价卖,还是全部卖光。渐渐地,他的生意做开了。韦大说,这样看来,卖蔬菜也得动脑筋,卖别人很少卖而市民需要的,否则就做不好。
韦大做生意特别讲信用。今年2月8日是大年夜,运菜的车子本该在凌晨抵达,结果拖到了早晨七八点,订好货的下家等不及了。他只得向其他摊贩借了点,又出高价买了点,总算没有失信。而后来他自己的菜却卖不掉了,结果亏了3000多元。前两天空心菜货源少,有人卖120元甚至130元一箱,他却依然以100元一箱的价格卖给老客户,一些新客户表示愿意多出点钱,让他回绝其他生意,韦大却没这么做。
“生意场上人抬人,我照顾老客户,所以老客户也信任我”,韦大说,这就是生意经。
马晓飞:一年四季让人吃螃蟹
“秋风响,蟹脚痒”,螃蟹供应一向有季节性,但每年销售螃蟹上百万斤的马晓飞却让苏州市民一年四季都吃上了螃蟹。
马晓飞是苏北射阳人,1965年出生,1994年到苏州闯荡。他先在南门市场做水产生意,当时主要卖些黄鳝、白鱼,货是从苏北批发来的,生意一般。第二年,马晓飞开始兼营苏北螃蟹。当时养蟹的人少,螃蟹价格高,利润也好,每500克有2元毛利,让马晓飞尝到了经营特种水产的甜头。
2000年,马晓飞丢下鱼类产品,开始一门心思经营起螃蟹来。在与客户的攀谈中,马晓飞发现,苏州人多数喜欢吃阳澄湖大闸蟹,就开始兼营起本地产品。渐渐地,阳澄湖蟹、太湖蟹成了他的主打产品,苏北蟹反而成了补充。在去年底、今年初的螃蟹销售高峰期里,他每天卖出去的螃蟹达上千公斤,最多时甚至超过6000公斤。
以前蟹市12月份就收尾了,一年四季销售的螃蟹哪里来?问起这个问题,马晓飞嘿嘿一笑:夏季卖洪泽湖的“六月黄”,其他季节卖阳澄湖蟹和太湖蟹。他说,2003年起,他在太湖里包了50亩水面,收购来的蟹囤放在这个巨大的“水底世界”,并且高抛低吸,不断循环,即使到了春季,他也总有螃蟹可供销售―――尽管数量不多,但此时需求量也不大,足以应付了。
去年末、今年初,马晓飞的这一做法受到市场的严峻挑战。当时他在“水底世界”囤放了1万公斤太湖蟹,根据往年经验,越临近春节,螃蟹价格越往上涨,可这段时间并非如此―――去年11月份收购时,螃蟹(统货)价格每500克30多元,今年初批发价却跌到了20元,如果全部按这个价销售,马晓飞要亏30万元。那阵子他心里也有点急,幸亏临近过年时螃蟹价格反弹,他总算保住了本。
马晓飞说,尽管这样,一年四季有蟹卖的生意他还是要做的。他表示,今后他可能会开出些专卖店。在人家手里没有蟹时,自己的生意就是独一份的。
何大双:大年初一的生意眼
按照传统,春节头上苏州人家是不买菜的,养蚕里菜场的菜贩何大双夫妇一天都没休息,“现在家中备足十几天年货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年初头上摊头少,生意反倒特别好,我正好有个好的赚头。”
何大双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原先一直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长年的水手生涯也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两年前,他主动离开了工作单位,跟着已在养蚕里菜场做了七八年蔬菜零售生意的妻子一起干。
现在,何大双每天23点半左右就和妻子一起起床。在稍微弄一点吃的后,他们就会骑着三轮车来到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天进货的品种都要达40多种,有绿色蔬菜,也有各种菌类。在批发市场,何大双和妻子会与一个又一个批发商商谈,还要验货。他已练出了独到的“眼功”―――用眼光瞄一下菜的体积,分量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每天凌晨3点半左右,他们会把批回来的蔬菜全部运到养蚕里菜场。此时,菜场的门还没有打开,通常情况下,何大双会让妻子回去再睡一会,自己留下来,一方面看好这些菜,另一方面把这些菜分开来码好。做这些事,一般要一个多小时,如果还有时间,他还会把一些菜捡干净,以期卖个好价钱。
每天6点钟到10点钟是销售高峰,也是何大双和妻子最忙的时候。早点大多数是在摊位上吃的,中午稍微空一点的时候,妻子会先回家做饭。等到他回家吃好饭,通常要到13点钟了。15点到18点多一点,照例又是“上班”时间。等睡到床上,基本上已是21点了。能看上半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已是很奢侈的事了。
赵期林:多剪几刀生意来
现在的人越来越欢喜吃“现成”的了。买鸡鸭最好有人杀好,杀好了最好有人洗净,洗净了最好有人帮着切好。专卖鸡鸭的赵期林夫妻活杀鸡鸭时加了一道工序,将鸡鸭剪成块。这一剪,多了不少生意。这个费力气的活,让他们夫妻俩练就了一手“疱丁解牛”式的绝活,而由此引出的副产品则是,他们的手指上几乎都有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老茧。
12年前,当时还只有28岁的安徽合肥人陈风跟着丈夫赵期林来到苏州。为了能多赚一些钱,在亲戚的帮助下,她独自一人在养蚕里菜场开了个卖鸡鸭的摊。5年后,摊子渐渐大了,赵期林也“投奔”妻子而来。现在,他们每天能卖出五六十只鸡鸭;而在春节前的那几天,每天卖出了至少200只鸡鸭。其实,做这个活还是挺苦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下这份苦。即使是像他们这些外来工,也有许多人做了几年就认为太苦而改做其它的。
通常情况下,每天凌晨两点钟,赵期林和陈风就得起床,烧水的烧水、杀鸡的杀鸡,等忙得差不多了,天也快要亮了。他们又马上带着这些杀好的鸡鸭奔向菜场,并为顾客剪切鸡鸭。等到九点多钟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空下来,吃一些早点。这时,赵期林会把一些鸡鸭送到原先就说好的几家饭店,而陈风还得再看一会儿摊子。中午时分,他们双双回家做饭,然后再睡一会儿。因为下午还要到南环桥市场把活鸡鸭批回来,赵期林多数时间只是打一个盹,怕睡多了误事。如果上午的生意做得快,赵期林则要到市郊远一点的地方收一些鲜活的本地草鸡,因为居民们喜欢,也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