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姑苏晚报》
18岁当兵,经过军营这座“大学校”的洗礼,他自感受益颇丰:制度一定要执行、做事要有胆量、待人要坦率。退伍后满怀热情,陈广洪高票当选过村长。不过,急于施展抱负的他还是选择了创业———做一名蔬菜经纪人。开始,亲自押运,两三天才能卖完一车十吨的菜;到现在在家遥控指挥,一天批掉100多吨菜、日经营额几十万,还在东北建立了300亩的基地,陈广洪仍一心只做“菜贩子”。“侥幸”赚不到钱
1990年陈广洪到苏州“淘金”。“开始生意并不理想。”他分析,一车货从采购、运输到销售全是一人“扛”,结果信息滞后:一个来回要花3、4天,本来掌握的赚钱时机早就过了,“开始比较盲目,知道有机会,却很少抓得住。”
1996年,他一口气花九千多元买了手机,一个月花费要一千多,在同行眼里有些“摆”;不过,开支很快就收了回来,“一看到苏州不好卖的菜,就马上让采购的人停下来;一有热销的苗头,就赶紧让产地送。一进一出,都抢到了先机。”2001年,他率先在同行中成了网民,“除了南环桥的信息平台外,每天还浏览各地菜价。”时间一长,投机式的盲目少了,生意也顺当了。
他还坦率地说起自己的“丑事”。刚开始做黄瓜生意时,把好的放在箱子上层,把不很新鲜的放下面,这样一公斤能便宜个2毛钱;可时间长了,回头客是越来越少,“一斤便宜5毛钱都没人要,最后只能烂掉”。陈广洪不再投机:采购的品质一定要是最好,销售时也老老实实。“虽然有时赚不到钱,但‘本’还是不会亏。”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远,客户从市区到昆山、太仓,以至湖州、上海都有,“脸面也成了可信的招牌”。
制度不挂嘴上
采购时做手脚,损害公司利益,第一次罚款采购金额的十倍;第二次再犯,立即开除。负责人做出的安排,下级必须先执行……陈广洪把一系列规章都张贴在单位的墙上,做起来也是不留情面。
有次,一位合伙的亲戚打起了小算盘、公饱私囊,事情被发现后,多个家人说情也没有用。“开始没少和家人吵嘴,一阵子也觉得很灰心,因为不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多。”他笑着说,可时间长了,合伙人、亲友逐渐认可了,“大家都挣到了钱,公司的信誉也好了。”陈广洪直言,公司也应该像军营一样有套规矩,不然谁来管、怎么管都是空话,“总是抱侥幸心理,结果还是大家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