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1月22日,笔者走进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危冲村枫林自然村,看见年过七旬的村民邱德庆正在小院制作青白瓷。
“把自己院子当加工车间,非常方便,随时都可以生产制作,一年下来至少能挣个20来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邱德庆兴奋地说道。
和平镇针对青白瓷生产 “小散弱”问题,精准施策,鼓励村民在家发展“一户一店”庭院经济。像老邱一样把家当“工厂”的村民有30余户,都是从事青白瓷生产和销售。
危冲村党支部书记杨亚平说:“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推动下,我们这青白瓷快速发展,已成立3家公司、4家合作社、33个工作室,年产值超过400万元,村财也增收了不少。”
近年来,城镇化率高、强劳力外流,导致农村“闲置劳力难以转化”“现有资源大量浪费”“新型农村建设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邵武市城镇化率高达81.6%,位居福建省前列,农村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如何破题起势?是摆邵武农业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乡不同情况,以多元化发展“庭院经济”为突破口,探索适合中老年村民经营的“小菜园”“小果园”“小作坊”等“小庭院”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村庄美、资源活、农户富、集体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庭院经济指农民以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形式。
“小庭院”拓宽“新财路”
邵武有一百三十多个行政村,村情各不相同,如何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成了考验干部的试金石。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问计于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走差异化路子,探索出既接地又接“财气”的多样化模式。
张厝乡祝岭村毛竹资源丰富,但位处偏远,大量竹梢烂在山里。 为此,村委会投入12万元,把闲置厂房改为加工厂,并购置6台设备,让50位留守妇女在家就业。每户每月增收3千元,还助力村财年均增收7.5万元,真正实现资源变资金。
肖家坊镇肖家坊村利用空闲地打造“微花园”,引导40余户农民“见缝插绿”,栽种3万株栀子花,并与电子商务公司签订收购协议,让乡村开出“致富花”。
卫闽镇外石村打造“微菜园”,采取“村集体+村民”合作模式,利用道路两侧、房前屋后 “边角地”开发“一米菜园”。他们整合20亩边角地,带动 30户农户种植本地优质品种小叶“黄花菜”,年产值可达 60万元。
桂林乡槎口村引进闽邵农业公司,利用村民闲置庭院打造“微作坊”,统一收购加工竹笋,促进竹笋产业化经营,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
和平镇进贤村采取“村集体+公司+村民”合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与诚安蓝盾公司签订“一米菜园”绿色直供合作协议,全村建有“一米菜园”6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小庭院”扮靓 “新农村”
南平市2023年制定了《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纲要》,要求村一级重点围绕林相美、河道美、田园美、村貌美、庭院美、乡风美“六美”目标建设新农村。邵武打造的这些“小庭院”会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呢?我们带着疑问来到了水北镇龙斗村。
龙斗村40户村民与福建花香茶春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在庭院中种植多肉盆栽和苔藓,构建集种植栽培、交易交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盆景产业链,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扮靓了新农村,真是“美了村貌富了村民”。
龙斗村的案例只是邵武把庭院经济与美化村庄融合的一个缩影。
我们又来到和平村,这里充分依托景区优势,把发展咖啡馆、民宿、茶空间等新兴行业引入庭院经济发展中,这些场所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文人雅客、商家等“新村民”前来入驻创业。如今日均接待游客超过 100人,特色小吃“和平包糍”和“和平豆腐”日销量达 500份以上。
在发展庭院经济中,邵武结合门前“三包”工程,引导村民利用拆后地、拆违料、旧木篱笆等废旧材料建设小庭院,对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庭院优先予以支持,有效利用废弃资源、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对环境良好、家庭文明、产业优质的庭院给予表彰,营造文明乡风。目前,邵武市已评出“美丽庭院”1726户,其中省级307户,南平市级447户,邵武市级972户。
“小庭院”开启“新方向”
庭院经济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模式,邵武市农业干部在运作中遇到许多新困难,他们不是畏惧不前,而是迎难而上,不仅使问题得以破解,还开启了新方向,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
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此,邵武深入实施“百名干部进乡村,百名人才助村兴”行动和“我的邵武我建设”活动,引导业务骨干、精英人才入村指导,鼓励能人回乡发展,目前全市229位能人约60%投身庭院经济行列。同时,通过举办高素质农民、巾帼人才、网络创业等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激发了内生动力。
在金融扶持方面也实现了新突破。他们创新“政银联动、农户主导、村委参与”思路,与农商银行合作,构建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合作机制,打造全省首个“庭院经济贷”,专项资金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贴息,撬动1500余万元信贷资金投放“庭院经济”领域,有效解决庭院经济发展资金难题。今年以来,已有79户经营主体获得 2075万元贷款。
同时,在探索多重元素融合中,还催生了“后备箱经济”。在农业干部的引导下,村民们集思广益,从劳动中获取智慧,把文化、美食、潮流、消费、乡愁等各种因素巧妙融入庭院产品。 “世遗1号”风景道沿线乡镇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碎铜茶、古镇红糖、黄精等产品,以“庭院里的后备箱”推动“一村一品”发展。水北镇举办首届龙斗夜肆活动,把“门前小院的后备箱”作为创意亮点售卖产品,吸引游客2万人次,带动消费600万元。
此外,邵武还用好党建体检成果转化,探索实施“年底分红”和“月初领薪”两种模式,建立庭院经济发展机制,让村民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庭院经济并非“一试就灵”,因为乡与乡、村与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搞一哄而上,不能盲目跟风。要按照“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科学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因势利导发展“庭院+种植”“庭院+养殖”经济,要从“小而精”走向“广而深”,逐步撬动“大市场”,让房前屋后的 “方寸地”变成“创收园”,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供稿人:邓贤龙 邓诗宇 兰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