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团田镇老围村的茯苓迎来了丰收。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不息,他们或弯腰挖掘,或挥锄清理,动作娴熟而有力,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土疙瘩”从田间沟壑中被挖出,逐渐堆积成小山。
“近年来茯苓产量丰硕,销售状况良好,镇上聚集了众多收购商,销售前景无忧。”茯苓种植农户孙正坤介绍道。他还提到,今年他种植了差不多2亩茯苓,亩产约1000公斤。近期茯苓价格约为每公斤15元,尚未达到最高价位,因此他计划先向收购商出售一部分,随后再逐步销售。
茯苓削皮切块场景。摄/詹俊杰
事实上,团田镇每年茯苓产量为20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然而,受限于烘干条件,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我家种植了4亩茯苓,繁晾晒不仅费时费力,还导致经济损失。”老围村村民黄正富说。
如何解决茯苓烘干这一问题,是茯苓种植户亟待解决的事情。
近年来,墨江县 专卖局(分公司)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明确提出提高烟基设施综合利用率。经过调研发现,茯苓干燥时间集中在10月至1月,正处于烤房群的闲置期。
“我们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便通过对闲置烤房群进行协调安排,让茯苓种植户能用尽用,最大限度利用烤房闲置资源为他们解决烘烤这个问题。”团田 工作站站长师顺洪说道。
茯苓加工成品装车场景。摄/詹俊杰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烤房将茯苓烘干脱水,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还降低了茯苓块发霉的风险,收益也增加了一两万元。”黄正富激动地说。
茯苓产业富了种植户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踏入团田镇街道,耳边“呲呲”的削皮声和“咔咔”的机器声此起彼伏。一颗颗不起眼的“土疙瘩”在这里经过加工,蜕变成一粒粒精致的小方块。街道两旁,收购茯苓的招牌比比皆是,而雪白的茯苓小方块则堆积如山,蔚为壮观。
“以往务农生活难以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自从两年前投身茯苓加工行业,如今只需在家附近削制茯苓、操作机器,便能获得稳定收入,不仅免受田间风吹日晒之苦,还能兼顾家庭,生活品质也提升了。”从事茯苓加工的村民刘云艳感慨道。
据了解,茯苓对土壤适应性极强,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低,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消肿、健脾止泻、补益心脾、宁心安神等多重功效,甚至对肿瘤和高血压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茯苓还具有产量高、易于管理等显著特点,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谈及下一步发展,团田镇农业综合办主任李德雄坚定地说:“团田镇将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拓展销售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拓宽乡村产业道路,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推动茯苓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富裕,以‘苦茯苓’为产业振兴引领一条致富的‘甜蜜之路’。”(供稿人: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 专卖局(分公司)詹俊杰)来源:中国网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