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清水、一垄茶山、一枝金果——贵港“桂字号”绘出乡村振兴“春山图”

5月8日至9日,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团走进贵港市,采访团深入桂平市金田镇臻园龟鳖家庭农场、西山茶文化博览园和平南县石硖龙眼核心示范区,围绕贵港重点“桂字号”农产品展开实地调研。从池畔水面到云岭茶垄,从枝头果香到市场终端,“桂字号”如何以生态立基、科技赋能、品牌驱动,在贵港构建起特色突出、链条延伸、融合紧密的现代农业体系,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图景。

金田黄沙鳖:一池清水养出“水中金”

5月8日上午,采风团一行走进桂平市金田镇臻园龟鳖家庭农场。养殖场负责人蓝锋一边领路,一边介绍这里的“当家品种”——金田黄沙鳖。“你看这只,五年生,刚好六斤。”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只成鳖托出水面,背甲泛着金色,裙边饱满厚实,“肉质紧实,口感细腻,在广东市场一斤能卖65元,还不够卖。”

蓝锋介绍黄沙鳖。(宁金阳 摄)

黄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优良品系,因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被称为“水中人参”。“我们不图快,三年以上养殖周期,一池鳖得养三年半起步。”蓝锋说,他们坚持低密度仿生态养殖,全程投喂小鱼小虾,成活率高、品质也稳。“这行靠的就是口碑,市场上比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记者走进饲养区,只见水池依“井”字分布,管理看板上标着不同的批次、饲料配比与水质监测数据。“从种鳖到鳖苗到商品鳖,全流程都在我们手里,一年育苗20万只。”蓝锋说,过去做的是“养得活”,现在更重“养得精”。农场还同步发展珍珠鳖、角鳖,实现多品种布局,商品鳖远销粤港澳,也出口到东南亚。

“养得住水,守得住鳖,这池清水就是我们的‘水中金’。”蓝锋说,如今农场年育鳖苗20万只,年产值接近200万元,“养得稳、销得出,才是我们敢一直干下去的底气。”

桂平西山茶:一缕山雾育出“云中茗”

5月8日下午,采风团车行至桂平市紫荆镇小江村,云雾缭绕中,西山碧水茶园有限公司打造的十八河茶文化博览园映入眼帘。茶垄层叠,碧波起伏,满目青翠。记者们随团走入茶园,一边采拍取景,一边听取讲解。公司负责人姚卓帆介绍,这里既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也是集茶文化展示、茶旅体验、原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这片野生茶林藏得深,要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姚卓帆说,他们坚持“三不”原则——不施农药、不用除草剂、限量化肥,虽然亩产不足较低,但胜在品质稳定、口感甘醇。西山茶因长期生长于600米以上的山谷云雾之间,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充足,形成了“无苦涩、香气高”的独特风味,茶汤澄亮、滋味鲜爽。

记者注意到,园区内建有茶叶初制车间、茶艺展示空间及户外研学营地,可实现从采摘、杀青、揉捻到冲泡品饮的全流程体验。2024年,茶园共接待研学团队百余批次,培训农民超3000人次,成为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教学点。



手工制茶工序。(宁金阳 摄)

“我们不仅是种茶、制茶,更是把茶文化带给更多人。”姚卓帆说。目前企业拥有两个基地,总面积1100亩,年产干茶近百吨,主打绿茶品类,销往南宁、广州、深圳等地,部分高端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中的“桂字号”名品,西山茶正逐步从“深山小茶”走向“国际市场”。

平南石硖龙眼:一枝新绿结出“金果果”

5月9日上午,采风团走进平南县大洲镇石硖龙眼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3500亩龙眼林郁郁葱葱,果农穿梭其间,正抢抓农时进行疏花修枝。“现在要及时清掉弱花、剪掉空枝,这样果实才能结得密、长得好。”颖绿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骆小敏一边示范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果农为果树疏花。(宁金阳 摄)

“今年预计产量800万斤,收购价大概在4元一斤,行情不错。”她说,合作社高峰期每天要招几十名务工村民,月薪可达三五千元。“大家都说是‘果园上班’,不出远门也能挣上钱。”

记者注意到,龙眼林下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边缘设有冷藏保鲜车间和初加工区域。“我们现在主打‘富硒龙眼’,树上挂的是地里长出来的‘金果果’。”骆小敏介绍,果园不仅产鲜果,还布局龙眼干、桂圆肉、果糕、饮品等多品类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销售季,95%以上的产品实现初加工,精深加工比例超三成。

采风团成员还现场体验了直播带货场景,一位电商主播正讲解桂圆干的功效与口感。“我们跟平台合作,很多果直接从地头进仓,最快48小时送到客户手中。”工作人员说。2024年,平南石硖龙眼参与“桂字号”产销对接活动,在杭州签约6个项目,意向金额超6500万元。

“石硖龙眼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值近14亿元,是我们的第一大水果产业。”平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形成链条紧密、覆盖广泛、产销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龙眼这颗“金果”,正从一枝新绿走向一条富民之路。(宁金阳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来源:中国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