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柑园村脱贫户陈双林在采摘脆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摄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当提及这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壮美的巫峡、婀娜的神女,当然,还有“巫山脆李”那“咔嚓”一声的清脆和脱骨多汁的甘甜,品尝过的人常会念念不忘。巫山脆李也由此有了“中华名果”“中国李第一品牌”的美誉。
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庆市从完善基础设施、均衡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巫山脆李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抓手,列为巫山县“3+N”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之首重点发展。如今,“巫山脆李”正从“土特产”向“产业化”高速迈进,成为一产“接二连三”的重要突破口。
“小李子”成了致富果 产业链更是增收链
从巫山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巫山脆李的核心产区——曲尺乡柑园村。当下正值采收旺季,果园里到处洋溢着丰收喜悦,青翠的李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果香四溢。果农们头戴草帽,挎着竹篮穿梭其间。“今年的脆李长势特别好,个头大、甜度足,又是一个丰收年。”柑园村脱贫户陈双林说。
村里也俨然成了热闹的交易市场,快递小哥们麻利地将刚下树的脆李打包,操着不同口音的客商们正和果农们讨价还价。“我们凌晨就从四川广安出发,开了整整7个小时车。”其中一位客商指着身后刚收购的3000斤李子说,“我已经做了10年的脆李批发了,就认准巫山脆李,其他地方的李子放两天就软了,这里的过一个礼拜还是脆生的。”
“好山好水出好果”,这句话用来形容巫山脆李再合适不过,白天吸纳三峡库区的充沛阳光,夜晚浸润山间的微凉雾气,加之巫峡两岸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好品质就顺其自然地造就出来。
如今,巫山脆李已从农户零星种植的小水果发展成为重庆三大特色水果产业之一;而产业快速发展的密码,关键在于“联农带农”机制的探索。在巫山的青山绿水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致富经:“一棵李树富一户,百亩李园兴一村”。陈双林说:“这话可一点也不假。现在我种了800多棵果树,主要是脆李和柑橘。李子均价是每斤10元左右,除了卖给批发商,我还做起了电商,朋友圈一发就把李子卖到了全国各地,一年稳稳收入10多万元,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但最让他舒心的,还是因为李树好管理,“一年真正忙的时间在3至7月,剩下的时间也闲不住,经常去外地帮别人的果园修枝整形,一天能挣500元。”陈双林说。
靠着种李子,陈双林新盖了房子还买了小轿车,村里像他这样靠种脆李致富的脱贫户越来越多。目前,柑园村全村发展巫山脆李2800亩,产值6500万元。仅水果一项,就让柑园村的脱贫户平均年收入达2.5万元。
“李子成熟前我们都会组织经销商开上市大会,让果农的脆李不愁销路。对于那些小果、裂果,我们以每斤1元的兜底价收购,运到酿酒厂加工成脆李酒。”曲尺乡党委书记卢家庆说。
因为经济价值高、带动效果好,2020年巫山脆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范例”。目前,巫山脆李每亩收益可达1万元左右,巫山县种植群体达6万余户,规模达30万亩,带动20余万名从业人员增收致富。形成了县级有万亩示范园、乡镇有千亩示范片、村社有百亩精品园的规模效益。
“数字化”保驾护航 “智慧化”提质增效
然而,这份“甜蜜”产业始终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梅雨期的连续降雨。“以前一到雨季,我这心就揪得紧紧的。雨一多,果子就吸水膨胀,皮就裂开,那对于我们这些果农来说损失可大了。最惨的一年,村里不少人家的脆李几乎绝收。”柑园村脱贫户张兴海说。数据显示,往年的梅雨季节脆李裂果率普遍高达15%,严重制约了产业效益。
如今在柑园村,每一棵李树都披上了洁白的防雨膜。这些特制的薄膜采用先进技术,既能阻隔大部分雨水,又能保持适度透气,让果农们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张兴海算了一笔账:“膜一盖,雨水进不来,裂果率控制在5%以内,去年的收成比前几年增加了近四成。”
在巫山县各大脆李果园,一场“天地联动”的科技防护正在上演,地下覆膜技术同样为丰收筑起一道坚实屏障。据了解,地下覆膜技术是将一张张反光膜平整铺设在脆李树根部,这种地面反光膜能弥补背下枝采光不足,促进叶下果实光合能力,提升果实口感与品质。同时,还可以防止下雨之后根系吸水导致果子膨胀裂口。据统计,通过这些技术脆李品质提升了10%以上。
从地下覆膜到云端管理,智慧农业正重塑传统种植模式。“以前种果子全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个智能帮手,什么时候施肥、打药,遇到暴雨天气该怎么应对,手机上一目了然。”曲尺乡权发村脱贫户张清明向记者展示未来果园小程序,说话间,屏幕上跳出一条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持续降雨,建议采取树下覆膜等措施。
据了解,近年来,巫山县重点打造“产业大脑+未来果园”系统,构建了“均衡施肥、病虫害预警、树体管理、生产技术运用”等模型,系统根据果实生长的物候期,通过智慧运用平台,向种植户推送相应技术要点。
在权发村的果园里,随处可见智能化设备的身影。在脆李树下,埋设着形似电器插头的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它可以测量果园墒情,为科学灌溉提供数据支持;智能高清摄像头则不间断工作,监管果树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
这套系统实际效果如何?权发村脆李种植大户王恩海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去年,根据“产业大脑”的糖度预测,他及时采收果径超过35毫米、糖度达到18%的果子。销售价格也比往年的脆李价格高了20%以上。
此外,106家经销商和6家供应链已接入“产业大脑”,构建起完整的产销数字化闭环。“通过‘产业大脑’的实时数据,我们能精准掌握各果园的产量、品质和成熟度,进行精准收购。”重庆渝之礼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晓禹表示。目前,巫山县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