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025年夏粮播种面积达300.9万亩,单产482.9公斤/亩,实现总产29.1亿斤,连续三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粮食产量再攀新高,种业振兴功不可没。从现代育种技术实现突破,到品种筛选、示范,再到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一粒粒好种子,有力支撑起兵团粮食连年稳产丰产的基础。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近年来,兵团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狠抓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重点工作,不断完善促进种业振兴的政策体系、科研体系、产业体系,努力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把兵团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创新攻关,激活“源头活水”
八师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试验基地内,微风拂过麦田,田间品种标记牌清晰醒目。从早年“一把尺子一杆秤”的原始育种,到如今仪器精准鉴定、标记辅助选择,再迈向分子育种,兵团小麦育种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小麦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审定约需12年,数以千计的杂交组合中,可能仅选出一两个满足高产、抗病等条件的品种。”八师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专家洪雪梅说。她带领团队培育的8个冬小麦新品种,已占北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60%,5次刷新全疆高产纪录,多次创造地州(师市)高产纪录,为新疆小麦产量提升作出突出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职工群众稳定增收。兵团依托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不断优化技术“代码”,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我们针对兵团农业生产现状开展作物育种,先后选育水稻、小麦、玉米等粮油作物新品种72个,创造多项玉米、大豆栽培全国超高产纪录。”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介绍。
8月的伊犁河谷,骄阳似火。四师农科所高粱研究团队在高粱试验田里开展杂交育种试验,套袋、记录、采粉、配组合、授粉、挂牌,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力求严谨细致。该团队采用三系杂交法,针对90余份具有糯性、粘性、高产等特性的高粱种质材料进行杂交,旨在培育更优良的品种。
“我们希望通过杂交整合不同材料的优良性状,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且适应本地环境的高粱新品种,为更大区域的高粱产业提供良种保障。”该团队负责人韩云说,2024年,团队自主选育的“新粱SN2”和“新粱N6VA”,因籽粒总淀粉含量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好种产好粮。近年来,兵团将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积极推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良种供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兵团共布局农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90余个,育成主要作物品种293个,其中棉花品种164个、粮食品种129个;自育品种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小麦自育品种占比超90%。种业创新,正不断激活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培优企业,加快成果转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一粒粒良种,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再到田间地头,为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发力。
眼下,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加工良种,全力保障9月冬小麦播种需求。
近年来,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育种体系和良繁体系,积极与扩繁种植户签订预约收购合同,以确保一师阿拉尔市粮食的稳定生产与供应,并全程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依托良种培育、模式改良与科技赋能,一师阿拉尔市冬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单产、总产水平稳居南疆前列。
“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良种培育、模式改良与成果转化,对自育的‘新冬55号’‘阿农冬6号’实施缩行增密等新技术,落实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措施,保障小麦高产创建见效。”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民说。
目前,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53项自主知识产权,涵盖38个棉花品种、9个水稻品种、6个小麦品种;通过独特的“科研育种+‘三圃田’+示范推广”模式,有效提升种源品质,为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是商业化育种与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种业振兴,需要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
兵团聚焦育种研发基础、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优势特色作物为重点,扶优、培优种业龙头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组建育种创新联合体,整合资源集中攻关,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持续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如今,兵团不少种业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新疆中新建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将种业振兴作为全产业链核心,目前已在八师石河子市、十师北屯市等师市成功种植扩繁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该公司计划从品种选育、基地扩繁等方面推动种业振兴,与科研院所合作设立育种研发中心,依托自身加工能力实现自产自销,进一步发挥良种示范带动作用。
四师可克达拉市依托新疆创锦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模式领办制种合作社,不断完善全流程技术服务,推动制种玉米亩均实现产值3500元,构建起企农双赢格局。
推广良种,交出稳产答卷
今年夏收时节,六师奇台农场传来好消息:十万亩冬小麦平均亩产674.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75.7公斤。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全靠‘新冬52号’这个好品种!”奇台农场二十五连职工刘春兰喜上眉梢,“专家推荐的良种,穗大粒多、颗粒饱满,把麦秆都压弯了腰,希望明年平均亩产取得新突破!”
让刘春兰赞不绝口的“新冬52号”,是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历经多年自主研发的冬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自治区审定并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以高产、稳产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种子选手”。
仓满廪实,从一粒种子开始。奇台农场与各级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多个小麦超高产示范基地,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冬52号”等冬小麦品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集成示范。“我们加大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育、繁、推力度,引进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让种植户用好种子种出好粮食。”奇台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志远说。
近年来,兵团高度重视种子这一农业“芯片”,瞄准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环节持续发力,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作物单产水平越来越高,粮食生产不断实现新突破。
然而,良种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疆金色盛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建仁说:“当初,公司购买了‘新冬52号’专利权,开始推广试种。那时,职工群众还习惯种植老品种,对新品种的接受度不高,推广试种之路可谓艰难。”
恰在这时,转机出现了。奇台农场十九连职工严万国种了半辈子地,深知“有好种子才能有好收成”的道理,听说农场推广新品种“新冬52号”,他详细了解了这一品种的特性和优势后,下决心买了种子尝试种植。种植过程中,农场技术推广研究员全程予以跟踪指导,为严万国“保驾护航”。
麦收时节,严万国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突破610公斤,创造了连队乃至农场冬小麦高产纪录。
“有人试种成功,示范引领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意识到良种的重要性。”孙志远欣慰地说。
为保证种子质量,新疆金色盛源种业有限公司每年回收原种进行提纯复壮,筛选更优质的种子用来繁殖。“种子只有提高纯度,才能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谢建仁说,公司将种子纯度保持在99%以上,使其抗倒伏、抗病性更强,确保高产稳产。
向“种”图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石。从犁开春泥到秋实满仓,良种,正为兵团粮仓丰盈输送源源不断的“芯”动能。(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来源:兵团网-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