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近日,《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正式发布,文件围绕现代农业、智能装备、绿色低碳领域列出三大清单38项需求,紧盯农业技术前沿热点、生产一线痛点。

  三张清单启示我们,农业科技创新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从田间地头来到田间地头去的过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面向现实需求,以衔接顺畅的产学研链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国近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可谓成效显著,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种业方面,玉米与大豆的单产不及美国的60%;部分高端农机、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6。

  之所以存在上述差距,既因为“从0到1”的实验室成果突破存在提升空间,更在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在“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产业转化与商业应用环节出现了供需脱节,导致成果面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

  下,我国有2亿多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既缺乏科技投资的成本,又不具备规模化应用科技成果的实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用户导向,只有把抽屉里的成果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才能真正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尽管很多地方已意识到上述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堵点。从创新源头看,“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依然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发文章、获专利,但并未瞄准现实需求。再高大上的成果如沾不到泥土,也只能被束之高阁。在成果转化方面,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市场力量未得到有效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接不畅,农企作用并不突出。

  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上,要强化成果导向,站在全产业链角度分类评价。不少地方已开展了有益尝试,以“赛马”“择优委托”等形式,启动了大豆、玉米种源攻关的“揭榜挂帅”。在绩效评价上,落实合理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农业科技规律,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

  实现产学研衔接,关键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比如,一些省份对科研、教育、企业等创新资源进行整合,设立若干专业组和综合试验站,紧扣产业需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将长期单兵作战的农业科技人员“拢起来”、把长久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合起来”,做到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应用的紧密衔接。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市场的力量不容忽视。一方面,巩固农企的创新主体地位。可以通过选派专家进企业、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等方式,搭建科企融合平台。另一方面,畅通成果转化交易渠道。在线下成果交易活动之外,重点建设线上平台,力求涵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尤其具备价值评估、项目挂牌等功能,更好推动成果孵化转化。(纪文慧)来源:经济日报
  • 市场大户

周克珍

主营:江苏盐城、河北永年、山东金乡的蒜薹、安徽的茭白、长阳包菜等

褚金成

主营:杂粮

张昆

主营:水产、副食品

邓克明

主营:淡水鱼

水果大户邱新华

主营: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克拉玛依(大农业)红堤葡萄、伊犁河谷特产蟠桃、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