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南食用菌产业找到“下一个出口”

走进河南大学药学院教授、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康文艺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间里一箱箱堆积如山的菌菇。这是他和他的研发团队进行科研的原料,更是他16年深耕食用菌领域的见证。

 自2005年开始,康文艺带领团队开启了食用菌、中药材等领域药食两用的专业化研究道路。2014年以来,该团队先后获批开封市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药食两用资源功能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这是河南大学首次获批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也是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大学以来,在国家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康文艺自豪地介绍说。

 “这是别人刚给我寄的菌菇新品种,在这种菇里面,我们发现有增强免疫的成分。”康文艺拿出一箱菌菇说,“如果把这些成分进行筛选应用,菌菇的专业性用途可就多了。河南省作为食用菌种植大省、资源大省,已经连续18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是产量上去了,如果仅仅只靠卖原料,做初级农产品,大的精深加工产业不能实现升级发展,那么食用菌行业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食用菌一方面走向餐桌,另一方面应该走向精深加工,把它变成具有治疗性的功能性产品,提高附加值。”

 这也是康文艺和他的团队持续致力于食用菌研发的初衷——通过研发创新,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为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找到“下一个出口”。

 康文艺介绍说:“我们的研发工作,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中哪个成分具有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都要搞清楚。然后,再和生产企业对接进行深加工,把它加工成产品,从而增加附加值。比如,一斤香菇可能只卖15元,但通过深加工和提炼之后,利润空间就会大幅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在河南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里,在一排排的仪器旁边,康文艺带领着他的团队持续潜心研究。“我主要的研究工作是生物评价,通过动物实验,把红树林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生的化合物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提取物抗炎效果显著。”河南大学药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王森业一边紧盯着实验室里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一边对记者说。

 马常阳是康文艺团队中的一员,2019年去美国访学一年。他说:“在康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都快速成长,希望为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研究观念更加超前,我们把国际化贯穿研究全程。我们已经引进新西兰的两个院士、美国的两个拔尖人才,在其他国家也引进了卓越人才,让他们给我们的学生上课。同时,也把我们团队的人不断往外派。”康文艺说。每年30多篇高水平论文、四项发明专利证书、五个软件著作权、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河南省科技厅重大公益专项、河南精准营养与健康食品研究等项目立项,一项又一项的成果见证了康文艺和他的团队的付出。

 “基础研究要做好,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也要做好,两者相互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蓄力。”康文艺介绍说,“河南清丰县的龙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金针菇原材料。我们和该公司共同申请项目,目前在金针菇研究领域我们做得最专业,围绕金针菇研发已经问世了两个产品,其中一个是能够通肠润便的产品。在产业链的下游,我们与漯河的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为企业解决难题,进行技术转化。”

 “我们在做好金针菇研发产业化的同时,也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委托,积极进行灵芝孢子粉和螺旋藻原料研究。去年3月,我们起草的破壁灵芝孢子粉和螺旋藻保健产品原料目录公布实施后,已经有78个企业备案,生产产值近300亿元,效益非常好!下一步,我们要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创新高地,成为行业先行者和引领者。”康文艺说。作者:李海旭 于涛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