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业机械化困局

机械化水平,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之下,机械化已成为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选项。

与北方平原地带相比,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农地分散破碎不集中,发展机械化农业存在天然弱势。最直观的表现是大型农机用不上,小型农机动力不足。

此外,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突破。譬如,再生稻头季收割环节,适用的农机少,难以充分发挥再生季增产潜力。

推动农业机械化,首先有赖于加大科研投入与研发力度。与工业领域不同,农业机械好不好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科技含量,还与自然条件、农作物品种特性、耕作模式、田间生产习惯等密不可分。因此,农业机械研发必须根植于土地本身,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特别是农机与农艺部门协同攻关,有针对性地研发出生产所需、农民所盼的农机产品。

机械化与规模化是一体两面。对于广大小农户而言,机械化虽然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生产效率,但农业机械不菲的采购成本、高昂的后期维护费用以及相对频繁的更新频率,是难以承受之重。这在一家一户生产依旧占据主流的福建,表现更甚。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释放农业规模化效应,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此外,强化社会分工,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也是题中之义。应当在一家一户小农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农业生产环节,支持小农户通过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服务方式,广泛接受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事实上,在这方面,福建已有所尝试。在水稻领域广泛开展生产托管的基础上,福建立足本省农业特色,将茶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特色产业列入托管服务试点范围。但服务内容更多局限于植保环节,有待进一步拓展。 
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