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冬闲田变得绿油油——安徽淮南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见闻

新华社合肥2月16日电(记者水金辰、姜刚)行走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这里的田地一片绿色,麦苗经历了一冬的蛰伏正快速生长。两年前的小麦种植季,这里还是小农户耕田的传统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为农民口中的“冬闲田”。

 在淮南市毛集区焦岗湖镇臧巷村79岁的村民臧习银看来,“冬闲田”实属可惜,但亦是无奈。“年龄大了种不了,荒了心疼,丢给邻居又不赚钱。”

 “为破解耕地撂荒等问题,唯有因地制宜进行改革。”淮南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王连之说,2019年起,该市试点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并逐步复制推广。

 2021年12月初,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挖机正在平整土地。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摄

 王连之告诉记者,这项改革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依托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协调农技部门“跟进”农技服务、协助银行“跟进”贷款服务、引入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

 “有的农民不愿相信流转大户,工商企业也不愿加大农业投资力度,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当这个‘介绍人’比较合适。”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说,2020年秋季,约350户村民的3600亩土地集中托管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21年夏收时节,曾经一度撂荒了的耕地收获了约80万斤小麦和40万斤油菜。

 据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科科长吴震宇介绍,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后续服务必须得跟上。“农管家对接农资厂商,向种粮大户开展统一供应,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证了种子、化肥等安全可靠。”

 “种子找农管家推荐的厂商买,田间管理有农管家的技术员指导。”“80后”返乡小伙李方迅之前没有种过地,但他心里也不慌,去年流转400亩地收了40万斤水稻,到小麦种植季,他又播下350亩麦种,虎年春节前后,几场降雨让麦苗悉数冒出土壤。

 李方迅的麦田。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摄

 李方迅提到的农管家,即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发现,服务已经从田间扩展到“天上”:呈现在大屏上的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地看见某地块农业受损状况。“这为保险公司做病虫害、受灾定损等提供卫星技术支撑,他们也更愿意开发农业保险产品,给大户‘托底’。”公司经理祁缘说。

 安徽农管家工作人员在后台通过多期卫星影像对地面进行连续观测。

 截至2021年底,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已从3个村8000亩地,扩大到420个村240万亩地。

 “地托管后,我自己当了‘老板’。”臧习银将自家6亩多地托管出去后,每亩地保底收益900元,加上年底分红,每年收入超过5400元。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