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农遗数量居全国首位 农业小省如何成为农遗大省

原标题:浙江已拥有五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首位——农业小省如何成为农遗大省

  最近,一则来自意大利罗马的喜讯,点燃了初冬的浙东南山区小县城:

  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专家小组开会决议,“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至此,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名单上,浙江增至5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和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数量继续居中国第一。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为什么能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大放异彩?

  因地制宜的智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一种“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要入选,必须符合5项基本要求:保障食物和生计安全;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特有的农业知识体系和技艺;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和精神体系;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土利用系统等。

  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体现。从基本要求就能看到,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体现着人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作为和创造,体现着人类因地制宜的智慧。从浙江的入选项目来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在湖州,桑基鱼塘巧妙结合当地“植桑、养蚕、蓄鱼”三大农业生产,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连续运转千年;在绍兴,先民种榧造林,人工嫁接培育了优良经济树种“香榧”,它集食用、药用、油用、材用于一身,至今仍是当地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支柱;在青田,人们依山开垦梯田,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逐渐培育出地方特有品种——软鳞味美的“瓯江彩鲤”,耕地匮乏的山区,因此实现“饭稻羹鱼”的田园梦;在庆元,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当地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迭代,将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

  更重要的是,与文物古迹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动态的、复合的,是农民仍在使用并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

  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朱水星亲历了此次申遗全过程。他回忆,2017年起,仙居牵手高校团队,从田间地头,系统排摸了13425株古杨梅树,并以此为核心,整理出了绵延数百年的“梅-茶-鸡-蜂”共生互利的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这套系统让仙居拥有了申遗“入场券”:杨梅为茶树提供散射光、保水保肥、阻风抗寒,为仙居鸡提供活动空间和饲料来源;仙居鸡的日常活动则为杨梅除草除害,粪便为系统提供优质肥料;仙居土蜂为系统内蜜源植物授粉,保障生物多样性平衡,并为农民增加产业收入。

  “四大农业物种并非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基于生物链原理,实现契合与互补。”朱水星说,这正是中国传统“因物制宜”农业思想的高度体现。

  敢抢先机的勇气

  浙江与农遗之间,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状:从体量看,浙江属于“农业小省”。2022年浙江省GDP为7771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3.0%,其体量在全国排名并不算高。

  从农遗角度看,浙江是当之无愧的“农遗大省”“农遗强省”。目前,中国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独占5项;在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果追溯历史,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出自浙西南大山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农业“体格”虽小,但它所承载的农耕文明历史却格外长。一万年前,浙中地区的上山先民就开始驯化、栽培水稻;五千年前,浙北的良渚先民已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种植了品种丰富的水果。

  历经万年勤劳与智慧的流转,可以说,浙江农业是禁得住时间考验的。诸多农业生产系统,在耕作模式、生产效率、良种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都颇具先进性、可借鉴性。它们都是中华农耕文明“精耕细作、生态循环”的优秀典型。

  “在农遗保护发展上,浙江不仅有‘好底子’,还懂得‘占先机’。” 在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看来,浙江之所以成为“农遗”的大省、强省,便在于靠前发力、主动作为。

  他回忆,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保护倡议时,农业文化遗产还只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针对性探索建立新的保护范式和路径。谁来做?不少人在观望踌躇的时候,浙江站了出来,积极请来国内外专家指导工作、共同努力,终于在2005年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推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遗的真正内涵和现代价值,在实践中不断被探索发现。底子好,干劲足,两相叠加,浙江必然走得更远。

  持续创新的能力

  农业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诞生于前人智慧,也必将在后人智慧中持续发展。

  在保有1000余亩桑基鱼塘的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一年一度的鱼文化节将至,古村盛装迎客。这里重点打造了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研学实践教育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将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转化为父老乡亲致富的“聚宝盆”。

  眼下,荻港村正携手上海高校研究院进一步深入布局,投入6.17亿元,打造5.3公里的精品旅游环线。每年游客量预计将突破100万人次。

  时至今日,“活着的”农遗仍闪耀在青山绿水之间,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在起步最早的青田,稻鱼共生年度总产值已从2005年的6263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2.8亿元。

  农遗是一个包容的体系,可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浙江,古老的农业遗产正因科研创造与科技创新,焕发不竭的生命力。

  早在2015年,湖州就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传承、发展。这几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更是在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改进了传统模式,创新升级为“种养并重”的数字标准化“稻鱼共生2.0”,将种稻养鱼的亩均效益提高了10倍。

  今年初,浙江率先建立起省一级的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为全省农遗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组建了一支专家智囊团。“我们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组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收集基层实践的最新动态,并协助指导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科普研学基地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工作。”专家组组长方桥坤介绍。

  目前,在专家组的帮助下,仙居正成立大数据中心,构建起系统保护和生态监测体系。“在我们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有杨梅品种19种,其中特有古种11种。13425株古杨梅树里,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每一棵古杨梅树都已在数字化系统中登记造册,并拥有了“数字身份证”。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让现代农业“返璞归真”,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聚焦如何拓展农业功能,凸显其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踏出一条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来逸晨 吴丽燕)来源:浙江日报
  • 农业合作社

太枣红提

介绍:本地红提葡萄采用最新品种,其优点是口感好,颗粒大,糖度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色

常山县利卿果业专业合作社

介绍:常山胡柚系柚子和柑桔自然杂交种,具有耐瘠、耐寒、耐贮、风味独特等显著特点,991

青州市惠民有机果蔬专业合作社

介绍:亲爱的朋友:您好!祝您柿柿如意,柿业兴旺,仕途顺利,有柿无恐,一柿平安,好柿成双

万全丰生姜油薄荷叶大蒜油甜菊叶生产合作社

介绍:生姜油、大蒜油、薄荷油采用纯天然植物加工提取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