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春意浓” 设施农业促增收

冬季大棚“春意浓”

  设施农业促增收

  深冬时节,走进位于和县台创园的一家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只见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外,寒风瑟瑟;而大棚内,却“春意盎然”,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各式各样的蔬菜缀满枝头,一片蓬勃生机。

  和县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全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近年来,和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引入并推广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各类新技术,让蔬菜种植不再“看天收”。

  在基地的育苗大棚内,一个个小巧的育苗穴盘整齐地摆放在可移动苗床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正在运行,各类种苗生长旺盛,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据基地技术员纪后庭介绍,在传统的大棚内育苗,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只有避开恶劣天气才能育苗,而且特别费工,像这样的2万平方米大棚,每天的浇水、保温工作,起码需要20人;而在如今的现代化育苗温室里,不仅实现播种、施肥、浇水等各环节的自动化,还能通过自动遮阳设施、智能放风器等调节温、光、湿环境,确保各类种苗品质上乘,省工省力,同样面积的大棚,日常管理只需2人。

  工厂化育苗优势突出,育苗效率高、品质好、价格低,吸引了大批菜农前来订购。正在培育的辣椒种苗穴盘上插着标签,清晰地写着村民的姓名。当地菜农和基地签订了协议,基地按照要求进行订单式培育,而菜农只需按照约定的日期来提苗即可。目前,和县共有规模化育苗企业4家,每年培育各类蔬菜种苗2亿多株,能够满足附近10万亩大棚的蔬菜种植。

  当地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育苗的变化,也改变了种植的品种。在基地大棚内,种植的西红柿就有26种之多,大小、形状、色泽甚至口感都各不相同。据了解,和县同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利用现代化大棚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筛选,找出更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在历阳镇沈家山村的蔬菜大棚内,菜农正在忙着采摘辣椒,火红的辣椒映衬着菜农脸上丰收的喜悦。和县辣椒是当地地理标志性产品,色泽鲜艳、皮薄肉厚,口感清脆、微辣。“除了生产,蔬菜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存。以前,这些辣椒成熟以后,采摘的周期很短,只有半个月左右,而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摸索了不少独创的新技术。”和县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金龙介绍道。

  在田保鲜技术,就是当地菜农摸索出的“独门秘诀”之一。通过控制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辣椒可以在不采摘的情况下在田保鲜,采摘时间最多可延长4个月,村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采收,既能稳定市场供应,又可保障村民收入。目前,和县每天发往外地的辣椒达2000吨左右,其中半数以上发往长三角地区,菜农早晨刚采摘的辣椒大概几小时后就出现在长三角市民的餐桌上。

  通讯员 何宣 来源:马鞍山日报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