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大农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农业观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遵循与方向。那么如何理解大农业观?大农业观又该怎样树立以及在实践上贯彻落实?

  科学把握大农业观的丰富内涵

  大农业观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其丰富内涵。

  首先,大农业观是相对大农业而言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大农业的基础是面向市场的商品经济,这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业有本质区别。大农业观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战略转变。

  其次,大农业观强调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全产业链。大农业不仅关注农林牧渔业生产环节,而且强调要拓展到加工、流通、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还强调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和整体效益。大农业观能更全面地反映种养业的附加和衍生价值,拓展了农业新功能和盈利空间,从而更好地体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再次,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是紧密联系的。大食物观强调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多样性,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也强调食物供给来源的多样性,要求多途径开发食物生产资源。大农业观同样强调对林地、草地、水面等各类非耕地国土资源,以及设施农业、都市农业、新型食品等的开发利用,从而丰富食物供给来源和食物种类。

  最后,大农业观并不排斥小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大规模农业只是大农业的一种类型,大农业观并非与小农户不相容。相反,大农业观强调要通过发挥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建立小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与现代大市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小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的利益。

  树立大农业观要突出四大思维

  大农业观超越了单纯的粮食种植和过度依赖耕地生产,要求面向全部国土资源,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树立大农业观要注意以下四点:

  要突出农业多功能思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农业需要突破传统农业单一功能的限制,要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充分利用乡村各种资源,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价值,不仅关注农业的经济效果,还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统一,向多功能的“大农业”转型。

  要突出农业全产业链思维。大农业观下的农业产业链不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还包括食品工业的食物生产、收获、加工、分配、消费和处置环节所有的参与者、与参与者们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和环境。大农业观要求打造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要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大农业观要求树立基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维,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等农业多功能的需求,也不影响子孙后代相应的需求,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突出农业大市场思维。大农业观要求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要构建全国统一农业大市场,同时要基于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大市场观,推动农业贸易和农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用。

  贯彻落实大农业观要加快构建三大体系

  贯彻落实大农业观,要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大产业体系、大生产体系、大经营体系为抓手,助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大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大产业体系是指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以及相关的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综合体系,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低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约为2.52,这一比值与发达农业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未来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国目前已累计支持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未来要进一步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推动农业“特”“优”三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着力拓展农业功能,结合乡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乡村独特资源,积极拓展丰富乡村旅游、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培育更多的农业相关消费的新业态新热点。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大生产体系。现代农业大生产体系是指用先进装备和生产技术来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打好良种、良机、良田、良技、良制“组合拳”,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面积,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农业科技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积极发现、评估和培育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育能够适应干旱、盐碱等逆境的农作物品种。实施高效的灌溉系统,鼓励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农业气象、病虫害等风险预警。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种类、赔付标准,完善“保险+期货”,发展农业再保险。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包括有机农业、可再生农业、节水灌溉等在内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大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大经营体系包括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要通过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机联合与合作来解决“谁来种地”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育,打造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支持和规范家庭农场、励各类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主体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各环节的覆盖率,鼓励包括生产托管在内的多种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市场准入便利等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和扩大涉农业务。鼓励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综合实力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涉农企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积极构建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促进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把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县域,让小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作者任金政、龙文进,分别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四川日报